这周四我去上信息资源管理必修课,老师教了大家更加高效进行信息检索的技巧。课前预习时,我在万能的互联网上发现了这本书:《怎样玩转信息?研究方法指南》。
可以看到,这本书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本漫画式的学生研究指南”,漫画、学生、指南,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再看它的作者,马特?厄普森,是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图书馆本科生服务部门的主任。这是由图书馆的专业人士编著的一本指南手册,具备了一定的权威性。我迫不及待地就点开了学校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发现图书馆里还真有这本书,于是趁机会就把它借了回来。
别看它是个漫画书,但信息量也是满满的。一百多页的漫画,我通篇读下来也做出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思维导图。
除此之外,它的印刷质量和纸质都很不错,增添了读者阅读的舒适度。漫画通过两位图书馆管理人员向读者介绍的方式,引导读者学习信息组织方式(包括图书分类方法)、如何进行信息检索、如何评估信息资源、正确运用信息资源。而且我觉得这本书的漫画表现形式真的很形象!以下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三幅漫画:
一个领域就像一个正在搭建的金字塔,从前人打地基开始,每做出一次研究,就是在为这个金字塔添砖加瓦,而后人不仅可以为其继续贡献,同时也能踩着前人的垒好基础上,登上更高端、更前沿的平台上进行学术讨论、交流。我以前从未有过这么形象和可视化的理解!
我最近为了进行项目研究,正在学习网络爬虫技术。所以看到这幅图会心一笑,顿时觉得“爬虫”这个词命名得很好,我们能够获取到的海量信息,都是这些勤劳的“小虫子”帮助我们爬取到的。
为了说明信息的时效性的重要性,漫画举了“手术”和“电脑”两个例子分别代表了两个重要领域:医学和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这两个领域对于信息的更新换代尤为重视,信息的走向就代表了领域的发展趋势。
作为大学生,掌握信息检索、评估、运用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我甚至觉得,如果把它像思政课一样,纳入全国大学生统一的必修课课程,都不足为奇。这不仅为我们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处于“信息过载”时代下的我们节省下不少宝贵的时间精力。这本书又是轻松活泼的漫画形式,避免了长篇大论讲枯燥的原理,真的很值得大家空闲时来读一读,我相信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
因此,我也就讲讲书中一些我颇有感触的观点。
1.大论题从小问题切入。
这个观点跟我上篇推文中“对待一件大型的突发国际事件、社会新闻,可以选取某一个角度开展分析。”的思想不谋而合。上篇推文:Vol.05
3月期间看到的、听到的启发性话语。一个论题太大的话我们很难把握其核心本质,同时开展研究时就无法精细。而通过不断问问题的方式,缩小范围,直到变成一个“论题陈述”,这样难度就会大大下降,同时因为是自己选出来的题目,找起资料来就更有针对性、更有兴趣。
2.搜索引擎是研究的起点,不是全部;百科是带有偏见性的,但其可以引导你去探索。
我们在找资料时是不是会首选诸如谷歌、bing、百度这样的引擎工具呢?没错,因为他们方便又快捷呀!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信息的全部了,就像前面的图中说到的,搜索引擎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也是靠爬虫爬到的,爬虫爬不到的地方,他们没告诉你的,还藏在浩瀚如宇宙的“暗网”之中。老师上课时教给大家很多高级检索的运算符、公式,目的都是为了锁定最精炼的信息。
同样地,很多人会说,百科不就已经为我们解释了名词的定义吗?没错,但我们要知道,百科是可以被任何人编辑的!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人人都可以贡献,人人都可以抹黑。所以,即便是百科,我们也要带着健康的批判眼光去看待它的观点,判断其是不是对自己有用。不过百科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它的词条最后会有很多参考文献,这相当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信息检索清单呀,按照它的轨迹,你可以轻松地了解更深层次、更权威的信息。
图书馆和数据库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专业、权威、丰富的信息资源,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学校每年花这么多经费去购买数据库、订阅期刊、采购书籍,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需要付费的优质资源利用起来呢?
3.按照引文追溯思维轨迹。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引文、参考文献?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1)引文是认可他人工作的最好方法。抄袭和引用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署名原作者,用自己的话转述和概述原文,而不是全盘复述。而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不代表无力懦弱,相反是智慧,高处的视角肯定更好!
2)引文可以让读者追溯你做研究时的思维轨迹。好的论文应该是逻辑结构非常清晰的,给读者一种“流畅感”;糟糕的论文各有各的“含糊不清”、“拐弯抹角”,给读者一种“晕车感”。
3)引文可以追踪你的研究过程。不光是读者,我们自己在研究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记录和整理我们的参考文献,可以用Endnote之类的文献管理软件管理我们的文献。
好了,关于这本书我就讲这么多吧。书里面的科普性专业知识和好玩的地方就等大家自己去探索。祝周末愉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