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记得年的春天,在感动中国人物的舞台上,所有人都为他“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的座右铭所感动,那年春天所有人给他献上了鲜花和掌声、留下了热泪与感动。他就像一束不灭的蜡烛,为迷失在黑暗中的追梦赤子点亮了前进的方向。他孜孜不倦,用肩膀挑起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努力让瑶乡儿女走出大山。他就是给人以希望,用一生来付出的“化缘校长”——莫振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一起倾听这段不凡的岁月。
教育之恩永铭记
年,他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从小便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勤学苦练下于年考上了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现广西民族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莫振高带着教书育人的理想来到了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在那里他勤勉治学,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但他也遇上了许多力不从心的困难,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是贫困生,辍学的学生非常之多。在当时大多数人都没办法选择,即使他们知道读书可以摆脱贫穷,摆脱家徒四壁的困境,可对他们的家庭来说实在是难以支付高额的大学学费。
年,澄江乡学生蓝程考上了都安高中,却因交不起学费、住宿费而面临辍学,蓝程的父亲无奈之下向莫振高求助。看着这些渴望读书的学生们,莫振高下定决心要自掏腰包来帮助他们。于是他把自己的工资和积蓄全拿出来资助学生,甚至把自己准备结婚的多元钱,毫无保留交给了贫困学生。“帮一个贫困生,就是帮一个家庭”,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资助学生这条路上,先后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名学生从高中直至大学毕业。为了给贫困学生筹集更多费用,他经常登门拜访向爱心企业求助,四处“化缘”,还经常慰问学生,“嘘寒问暖”式的去家访,一走就是七八个小时的山路,他的跋山涉水只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在学生们眼里,他不只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校长,更是他们口中善良慈爱的“莫爸爸”,他脚下的每一步路都肩负着无数个梦想,他知道自己给出去的不是钱,而是有梦想有抱负有能力的学生的前途。他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喜爱着这些学生,他和学生的父母一样都希望着孩子能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他对学生的爱,落在生活细微之处,亦也仰望前途光明。
师生情谊永难忘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莫振高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身上绽放的光芒,任何一种优秀品质都让学生们倍感温馨。
“他做起事来比谁都细心。”学校老师说,他时常叮嘱学生晾衣服时,衣服要拧干,在“回南天”来时,太阳出来要晒被子,降温了要添衣服。骤雨来时,他就用广播通知大家去食堂喝姜糖水;学生面临考试时,他就用广播鼓励学生加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处处留有痕迹。莫振高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想真正激励人成长的一定不是金钱,而是爱,是付出,是陪伴,是历经荆棘回头发现有人在身后支持我们前进。学生们亲切称呼他为“校长爸爸”,师生之间的相处亲近且温馨,莫振高说:“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学生们感念“校长爸爸”和老师们的付出,他们也知道只有用好的成绩才能报答这些数不尽的恩情。就这样,这所贫困县高中连续20多年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都纷纷寄钱回学校,接力资助学弟学妹。
这就是教育的本质,那些美好的品质得以传承,希望的光芒点亮一代又一代。那些感动人类的情感,都应该饱含热情的爱和可以看见的希望,莫振高校长给了学生们别致的爱,那是一种心贴着心的照顾,是细致入微的关怀。
育人精神永流传
作为校长,莫振高事务繁多,但他从未离开过三尺讲台,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有学生说,在他的课上听到的都是鼓励的话,“是他给我们这些山区孩子树立了信心”。他对学校教师招聘十分严苛,在招聘会上早早到达现场,亲自筛选简历,他说:“我们是山区学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教师。”对待教学,他十分负责任,在他眼里山区的孩子也同样拥有优质教育的权利,不让家长和孩子的希望落空,他尽职尽责去做好这一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年的高负荷工作使他的身体难以负荷,多次病倒在讲台上。年3月9日,在人间三月天里,他永久的辞别于世,再也无法站在讲台上。老师和同学们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泣不成声,多名学生自发组织为他熄灯默哀3分钟。那一天之后,校园里再也看不见那个意气风发、和蔼亲近的“校长爸爸”了,但他所留下来的高尚品徳如山间幽谷盛开的百合,在风和种子的传播下,飘向远方、飘香人间。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总会有人默默绽放自己,莫振高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像一束光明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无数个追梦人的路,就算结局是油尽灯枯,他也光荣的走过了这一生,因为没有人会忘记他的付出。就像学校老师说,莫振高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了下来。
资料来源:相思湖青年编辑:庄春婷审核:林雪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