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了最难的高考,
马上要迎来更难的填志愿!
我知道此时的你
俗话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
高考志愿填报可以说是
高考的最后一道坎。
它决定着你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
读什么样的专业;
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
填的好等于多考几十分!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能把拼搏得来的分数运用得当,
上如愿大学?
有的考生在意大学的名气和社会评价,
有的考生在意大学的优势和专业特色,
有的考生希望能够到大城市
或经济发达的地区读大学,
有的考生希望自己的高考成绩分尽其用……
无论受哪种因素的影响,考生都需要做到客观认识大学、理性选择大学。那么究竟该如何操作?
今天九思君带你涨知识,选大学,最全高考志愿填报攻略送上!
首先,你得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大学种类
对考生来说,每一个分数段对应的院校不止一所,如果你不了解高校分类,你就很难决断该去哪所学校。我国大学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综合类
理工类
师范类
农林类
政法类
医药类
财经类
民族类
语言类
艺术类
体育类
军事类
1.综合类大学
这类大学的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偏文的学科和偏理的学科实力均衡。
代表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
就读优势:
1.各种学术讲座丰富多彩,群体活动也多姿多样,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学习氛围好,人脉资源广。因为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提升综合素质,建立人脉关系。
家长报考这类学校时,要注意:此类学校的专业非常多,假如你的孩子以低分冲进去,有可能会被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
2.理工类大学
这类学校的优势学科是工科类和理科类,当然也有文科专业,但不是它的优势。
代表院校:清华、国科大、上交大、浙大、中科大、西交大、同济、哈工大。
就读优势:这类学校中有些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特别提醒:报考文科专业的考生,尽量不要报考此类学校。
3.师范类大学
代表院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华南师大、南京师大、湖南师大。
就读优势:师范大学类似于综合大学,文理渗透,办学水平较高,遗憾的是有个“师”字,很多人不爱报考,所以性价比高。
特别提醒:建议学文科类、理学类和心理学的考生积极填报。
4.专业类大学
有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院校。
专业类大学,多数具有很深的行业历史背景,某一类专业很有特色,在本行业内有很高的认同度。这类大学除财经和医学类院校目前比较热而录取分数高外,其他专业院校一般录取分数不是很高。
对大学进行分类,从报考角度讲,主要是让考生一定要走对门,千万别走错门。因为不同类别大学的学科特色差别较大,校园文化氛围截然不同。
了解大学的录取
最新的教育部公布的我国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高校有所(含独立学院所),成人高等学校所。(详见重磅!教育部发布最新高校名单(截至年5月31日))
从高校的录取层次上分:有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录取批次二三本已合并)、高职(专科)院校等。
从院校综合实力和国家扶持力度上分:有“工程”高校、“工程”高校、全国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
其中“工程”高校全国共39所,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国际化水平都很高;
“工程”高校数量更多,同样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支持。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一本院校每年高考招生时,在有些省(市)放在一本批次招生,而在其余省(市)放在二本批次招生,有的学校也会在多个批次都有招生计划,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搞清楚。
了解院校的历史延革和归属
最新的教育部公布的我国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高校有所(含独立学院所),成人高等学校所。
从高校的录取层次上分:有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录取批次二三本已合并)、高职(专科)院校等。
从院校综合实力和国家扶持力度上分:有“工程”高校、“工程”高校、全国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
其中“工程”高校全国共39所,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国际化水平都很高;
“工程”高校数量更多,同样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支持。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一本院校每年高考招生时,在有些省(市)放在一本批次招生,而在其余省(市)放在二本批次招生,有的学校也会在多个批次都有招生计划,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搞清楚。
1.了解大学的历史沿革
中国大学基本上是在6个阶段诞生的:
洋务运动时期,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等;
民国时期即解放前,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等。
解放初期〔50-60年〕,主要是一些专业类大学,如农、林、水、地、矿、油、财等,如华南理工大学等,
以及没有大学的省份新建的大学,如内蒙古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等。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兴办师范类专科学校,西藏、海南也有了综合大学;
全民办教育的产业化时期,如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等。
一般讲,建校时间越长,学校实力越强,专业特色越明显,录取批次越靠前。
特别提醒:在了解历史沿革时,不能忽视各个大学在不同时期接纳、合并其他院校的情况。合并重组的大学,往往拥有几个互不相连的校区,新校区基本都建在郊区。不同的专业实际上分布在不同的校区。这就要求考生按照自己报考科类甄别拟报大学。一般来讲,一个学校的传统专业好于新开设专业,也好于合并专业,校名中能体现的专业好于其他专业。
2.了解大学的隶属
大学都是有归属的。调整后的院校基本分部属和省属两大部分。部属院校又有教育部与其他部委之分。
教育部直属的75所院校多是综合类大学、一流名牌大学,“工程”、“工程”院校主要集中在这里。
其他部委院校多是特色鲜明的行业、专业类大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隶属工信部〕、大连海事大学〔隶属交通部〕。
3.了解院校的特色
院校名称中凡冠以定语的院校多为专业类特色鲜明的大学,如,科学、科技、理工、工业、电子、交通、矿业、石油、农业、林业、海洋、医学、外语等。目前在一本和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中,有所院校原来具有国家部委的隶属关系,这些院校原有的隶属关系就是其现在的行业背景。
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业历史背景,它们的毕业生就业时常常受到国家部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及民营企业的青睐和重视。
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能依据院校行业背景挑大学、选专业或许能为孩子的未来就业前景打开另一条新通道!
了解院校的历史沿革和归属,家长就可以辩明学校的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例如,很多叫某某理工大学的。这里除了教育部所属的像华南理工、大连理工、华东理工、武汉理工之外,还有属于工信部的北京理工、南京理工,剩下每个省(市)都有理工院校,有的省有好几所。如西安理工、陕西理工,这些理工院校的历史背景和特色专业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理工院校前身有的是工学院,有的是化工学院,有的是地质学院,有的是冶金学院,也有的是师范学院,历史渊源和办学特色都不一样,归属也不同。
了解院校的办学实力
打开每所高校的官方网站,在学校简介栏中都对本校的办学情况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信息量较大,家长往往分不清主次。从报考的角度讲,家长可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去了解大学的实力:
1.师资力量
主要看院士数、博导数、长江学者数、“千人计划”入选数等,这是大学实力的集中体现
2.学科实力
主要看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等。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其中有无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同一重点学科的排名是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
一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能直接反映这个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人才的质量。
教育部年的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公认的权威参考依据,家长在给孩子圈定了专业方向后,可查看自己所选报学科(专业)在哪些学校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哪些学校属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同学校的同一国家重点学科再根据排名来确定,往往能得到较高的性价比。
特别提醒: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科评估主要是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进行,对应到本科招生专业时在名称上不一定完全对应,考生需要搞清楚相应的学科对应的招生专业名称是什么。
然后看这里,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志愿怎么填?名师教你三招搞定!
第一招学校优先原则
原则上能上,不上,以此类推
能上,不上,以此类推。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评价,实际只有以下几个硬标准,最高的是,其次是,其次是本科、专科等等。在招聘时,经常会对毕业学校有一个要求,即便不公开说,也会悄悄地立下这个规矩。
在这里,九思君提醒,有几个学校因为地域原因,比较好上。第一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域的确受限制,不仅在西北,还不在西安,在杨凌镇。但学校是最早的一批,比后来挤进的高校其实更有资历。
一般来说,西北东北的高校分数都比较低,但学校很不错,比如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是当时在西北布局的2所综合性大学,后来西北大学撤销下放陕西,他就成了西北唯一综合性重点大学。再比如吉林大学,与此类似。最后想推荐的是一个特别的高校,西北工业大学。这个学校在西安,属于前国防科工委,实力强悍,也是最早入选高校的,论资历在现有的高校也属于前列,但因为地域影响,影响力下降。
对于更多的考生,只能选择地方普通高校,各个大学本质上区别不大,相对选择发达地区的好一点。非要选好坏,建议注意学校历史,一般来讲,大学还是讲究文化积淀传承的,历史长的老本科学校,可优先选择。
第二招地域原则
北京上海优先,其次需要考虑各大区首府城市
在哪里上大学非常重要,毫无疑问,北京上海首选,其次建议考虑杭州、南京、广州、天津等东部地区。
对于北京上海的孩子,给你们一个忠告,此条不适合你们,你们已经见过这种世面了,你们需要其他的,最好离开本地上大学,你的收获会更大,因为你们欠缺的不是眼界,是生活,离开父母生存,是了解中国,了解更丰富的中国。
麻烦的是,北京上海分数都太高,很多人难以有条件选择,多数孩子不得不去其他地方,那么,我们注意选择各大地区的首府城市。如华中地区的武汉,西南地区的成都,西北地区的西安,东北的沈阳。其次是这些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如东北的大连,东南的厦门。原因非常简单,这些地方都是好大学聚集的地方,不仅都有,学校,一般都有50年代就布局的一个大学群,学科门类齐全,学术生态环境非常好。比如西安,在90年代还是高校最聚集的地区,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而且多数是部属老牌高校(当然现在不一样了)。
重庆是原来副中心城市里最特殊的,现在是直辖市了,有一个非常好的重庆大学,还有一个有资历的西南大学,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深圳,主要是着眼未来。深圳已经超越香港,广州,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大城市了,深圳大学培养了马化腾,深圳还有华为,华大基因等等,随着深圳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开眼界,必须考虑深圳了。
第三招专业原则
能上更好学校的学生,可以放弃这一原则
只能上专科的学生,要坚持选喜欢的专业
其实,很多人往往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恰恰是最不需要纠结的一个问题。
第一,学什么就一定做什么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什么不决定你的一生与职业,你能否在这个行业做到最优秀才决定了你的一生。
第二,你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吗?对于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家境好的孩子,基本是否定的,往往是准备读完研究生再说。如此,更不需要纠结了。研究生再换专业,很多学校与老师更喜欢复合型人才,即跨专业的。
第三,你确定你想好了学什么吗?其实对于多数人,在这个年龄没有想清楚是正常的,甚至半年后就后悔也是正常的。美国大学制度就是考虑到18岁时很多人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想学什么,因此,强调宽口径培养,按大类招生,包括换专业如喝凉水,非常自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正因为此,你更不需要纠结了,读硕士时再说,尤其是专业与学校选择发生矛盾时,可以选择更好的学校,而不是专业。
第四,实在想不清楚时,给你两个建议。
一,学数学。数学是学科之母,未来换专业时更受欢迎,比如经济学,金融,管理等等。
二,学英语。几乎任何技能都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但惟独语言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拿下的。未来无论出国还是考研,英语都是必须过关的,对于很多学习浮躁的人,不如先花四年把英语拿下,也是一个不知道学什么时的选择之一。
当然,你如果只是能在一般应用型大学,三本或者高职高专,那么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选择技能性强的。比如软件工程,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如市场营销之类。这是和那些有更多选择权的学生不同的。
最后总结一下,学校第一,如果能上,原则上就不要纠结专业、地区,尤其是专业,纠结地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接下来,你得看清楚这几个方面!↓↓↓↓
大学招办负责人告诉你
报志愿必须注意的10件事儿
误区1:
认为平行志愿可以多次投档、没有先后顺序
对策:把平行志愿政策研究透
解析:平行志愿的特点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多次检索、一次投档”。平行志愿的6所高校在投档中只作为一个志愿,只享受一次投档机会,一旦考生被投档,即使被退档,也不能再投到本轮投档的其他高校。
平行志愿填报高校也有先后顺序,并且平行志愿的投档是在分数优先的前提下遵循志愿顺序进行的,投档时,电脑从考生第一志愿高校开始检索,如果考生第一志愿高校报“低”了,即便后面还报了与自己分数相当的“高”校,则也只能“优先”被第一志愿的“低”校录取了。
误区2: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对策: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解析: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课程)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由此可见招生简章里面的信息介绍很关键,不可轻易忽视。
误区3: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对策: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都要拉开梯度
解析:志愿梯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
1.实行平行志愿的地区: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但也不是不考虑,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建议考生对照往年的分数,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学校要填一个保险系数高的。
2.实行非平行志愿地区: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后续志愿基本上应该考虑往年一般报考人数不满并且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
误区4:全部填报热门专业
对策:“冷热”专业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解析: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和家长客观对待冷门和热门专业,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志愿,千万不要跟风选择、随波逐流。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5:只凭专业名称来选择
对策: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如课程设计、就业去向等
解析: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6:不服从专业调剂
对策: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应该统筹考虑
解析: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7: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对策:警惕“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解析: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3.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
误区8:选专业时不考虑兴趣和特长
对策:选择专业要扬长避短
解析: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要考虑考生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就拿上边这个考生来说,首先,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其次,这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众多各种各样的患者。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
误区9: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
对策: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解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上大学就会造成一个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是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误区10: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来报志愿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