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重庆青年报原创,转载授权请至后台获取
01
雾都之魂,现于火锅
“一边是清汤,一边是红汤。”
photo/重庆青年报
对于重庆两江交汇的神奇景象,本地人往往会指着它这样介绍。
确实很形象。
不光颜色,就连那弯曲的分界线,都和鸳鸯锅如出一辙。
山城重庆,多雾。
在本地老饕眼里,城里常年氤氲的雾气,活像藏不住的火锅之魂,时刻挑逗着这片土地上的人。
photo/
摄影人王正坤这是一片狂野的土地。
如果你认识重庆人,他一开口你就会知道这一点:说话中气十足、气息稳健,音调激昂、再掺杂着几个不太文雅的口头禅,让人觉得剑拔弩张。
去年,重庆方言说唱席卷全国,更是让人对重庆的野,有了更深的认识:两个造型另类的重庆Rapper,在荧幕中狂到目中无人,一个嚷嚷着要开法拉利,另一个开口就凶神恶煞地自称“老子”,要让全国观众吃火锅底料,自己吃火锅。
因为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吃火锅,是最为极致潇洒的事儿。
即便是在天棒崽儿奋力营造“世上我最屌”氛围的照片里,吃火锅也是用来突出主题的不二选择。
开跑车,吃火锅,就是重庆人能想象到的,最狂的活法。
02
奠基火锅,野性十足
火锅的血液中从来都充满了野性。
小贩、船工、纤夫,这些饱经生活历练的下里巴人,是火锅的第一代奠基者。
据传,有一位小贩抱着好奇的心态,将牛肝、牛肚切碎后丢在用辣椒和花椒制成的卤汁里烹煮,得到了一锅口口相传的美味。
脑瓜灵活的小贩决定挑着一个炉子,一锅卤汁,在重庆长江边叫卖。
背山面水的重庆属高湿区,常年湿度在70%~80%之间,冬季阴冷,夏季闷热。对于常年在长江边劳作的人们而言,麻辣爽口的食物不仅能过嘴瘾,还能驱走体内湿寒,很快就被广大劳动者所接受并推崇。
当时,豪爽的重庆人对格调不大讲究,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直接围坐一桌,三五分钟便互相熟络,高声畅谈世间百态,吃得可谓是酣畅淋漓。
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也带来了不便,店家结账时越来越难计算每个人的消费金额,便有小贩将锅分格,食客各自选中一格,分别结算,这就是人们口中的“镶起吃”。
小贩挑着叫卖的“移动火锅”条件十分简陋,但这并不重要,忙碌的人们只要围坐在泥炉前,就能享受火锅带来的片刻悠然。
这就是最初的火锅,野性十足。
03
烂店崇拜,莫名偏执
这也许是重庆人对火锅有“烂店崇拜”的根源。
对于“烂店崇拜”这事,重庆人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偏执。
油污满地,墙面斑驳,空间狭窄,桌椅破旧……兼具这类特征的火锅店,在这里很容易博得食客的信任——至少,食客会觉得它的品质肯定不会太差。
坐进这种店里,食客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踏实与放松,如果被老板和服务员凶狠狠地怼上两句,食客不但不会发怒,更会暗暗庆幸自己的选择:我这家店准没选错!
数分钟后,人们翘着二郎腿,光着膀子吃上了刚刚涮好的毛肚。
明明身处人声鼎沸的店面,却又在那一刻远离了世俗喧嚣。
黄姐火锅
二火锅
邓莽子老火锅
岗上渣渣老火锅
小斌老火锅
三拖一火锅
相反,对于装修现代,豪华气派的火锅店,重庆人往往对其充满了戒备心,甚至有一丝本能的敌意。
即便一些豪华派火锅店早已做大做强,甚至在外地风生水起,但在重庆本地却往往不被人纳入考虑名单和推荐列表,甚至连原因也懒得多言,逼急了最多反问你一句:
“那也配叫火锅?”
德庄
小天鹅
刘一手
话又说回来,除了口味以外,价格便宜无疑也是重庆人“烂店崇拜”的重要因素。
2块的素菜,8块的荤菜……在无名小店里,两三个人也能感受满满一桌菜品的幸福感,分量不多,种类不少,一顿下来也花不了几个子儿。
当然,不少火锅店都有、甚至更贵的高端毛肚撑撑场面,但往往很少有人问津。作为日常消费,要是在一顿火锅上花费太多,仿佛立马就暴露了你不是资深吃货的底细。
真正的老饕,往店里一坐,摆摆手拒绝送上的菜单,随口就能对大妈报上一桌丰富、却又不需太多花销的好菜,这份长期混迹于火锅店带来的熟稔于心的自信,造就了重庆人一次次畅快用餐体验,好不潇洒。
04
江湖路远,火锅店见
对重情重义的重庆人而言,仅能满足味蕾之物,显然不足以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
每一场火锅中流淌满溢的情义,要比味觉享受更让人沉醉其中——和咖啡馆一样,对重庆人而言,火锅店不仅能供一人独处,还是这座城市的人们加深情义的不二选择。
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火锅店作为豪叙江湖情义的社交场所都相当科学。
如果两人有很难打破的沉默,那不妨就坐在不断翻滚冒气的火锅边。随着双方往复循环的下菜、捞菜,筷子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一切尴尬都会土崩瓦解。
更要命的是,火锅锅底有着极强的包容性:红汤锅底辣度不同,供食客视今日状态选择其一,亦或是供一群食客寻求最大公约辣度;
当然鸳鸯锅也不可或缺,长期以来为身体抱恙、口味不适的食客,提供了一种能和他人融洽同食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火锅笼络大众的智慧所在。
在食材上,同样也是如此。无论你是谁,来自何方,在荤素多样的菜品中,总能找到你的心头挚爱。
实在找不到?简单。你亲自带上,大大方方将其倒入锅中即可。
什么都可吃,万物都能烫,不会口味不合,亦没有肠胃不适,仿佛每个人在重庆,都有了吃火锅的理由。
这,就是重庆人的咖啡馆。
也许你从未到过重庆,
也许你已和重庆见上过几面,
又也许,你是离家远走的重庆孩子,
但只要你踏上这片土地,
就总会有人,
拍拍你肩上的尘土,
真诚而期待地问你:
今晚,
吃火锅吗?
参考文献
[1]《重庆火锅的“历史问题”总算搞清楚了》,重庆时报,.07.10
[2]《火锅店就是中国人的咖啡馆》,新周刊,.03.21
[3]《火锅中的重庆》,重庆出版社,.07.09
猜你还想看
青妹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