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是时间赋予我们的奢华。
车水马龙的一元路和蔡锷路交汇口,最打眼的就是“火锅大戏院”的招牌,年代感扑面飘来,再加上旁边黄包车的渲染,一霎那,有点晃神,以为误闯了什么结界。
正踌躇着,门口穿长衫的大叔双手作揖,特有架势地吆喝了一句:”嘿,客官里边请,换装、拍照、吃顿正宗重庆火锅。”
这句话翻译一下,差不多就是Cosplay、穿越和自拍。吃的不只是味道,还有丰富的内心戏,简直正中我这种Drama的人下怀。
按捺不住好奇,走了进去。比香味更先刺激感官的,是门口的大型试衣间,笔挺帅气的军装、雍容华贵的洋服、婀娜聘婷的旗袍,还有小孩子的各式袍褂与裙衫。帽子、手枪等等道具摆在衣柜上任君采撷,个个都是摆Pose神器。
你可以先认领一个角色,再当座上宾。
这便是周捞爷行走江湖的“板斧”。在具有刻板印象的环境中,通过代表性元素的融入,引领大家体验另一重时空。
走进店开始,咿咿呀呀的靡靡之音,率先把高速的城市节奏挡在了外面,而所有的摆设和细节,似乎都在“合谋”将你的身心与现实剥离。
仿佛进入了民国戏片场,一面是热闹市井的火锅冒着浓香和气泡,一面是十里洋场的风情正在烟火气里袅袅挥散。
▲收银台被做成了钱庄。大厅每个窗口里的厨师或配餐员,都穿着“特务”或“特工”的服装,很有意思。
▲服务员每天着不同的戏服在顾客周围穿梭,像个化妆舞会。
做到这样的考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大至牌匾、老电影海报、舞台台柱、绿翡翠吊灯,小至筷筒、摆件和餐具,无一不是定制。
周捞爷的李管家兴高采烈地讲解每一件物品的来历。他是华科理工男,又醉心于文艺,于是萌生了要把火锅店营造成旧时代戏院酒肆的想法。
这栋楼原先是解放电影院,带点文物古迹性质,相关部门不允许改造,于是李管家发挥了“学霸”的死磕精神,看遍民国电视剧,查阅相关史料,做了好几套方案交上去,终于精诚所至。
在抹去历史风霜的同时又不削减风情,还给了这栋楼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戏服原先打算在武汉订制,可做了一批之后,发现质感欠佳。只能去浙江横店订制了一批。
虽然火锅店不大,但紧凑精致,桌子和板凳中间用的都是大理石,重不说,人坐在上面,还真有通体清凉的感觉。而琉璃杯盏折射流光,在火锅的举箸大啖与温情滚沸中闪烁。密集堆砌的文化符号,因为人气的流动,而倍增雅趣。
遥想张爱玲是否也曾被油污沾染了华美的袍子,才写出“使油更油得厉害,烂熟,丰盈,远兜远转”,汪曾祺是否也曾就着涮毛肚、肺片的锅气,两眼放光,才能“幽默到令你从心眼上往外蹿鲜花”——市井处有风雅盛奉着,风雅又因市井而不隔阂,驾着浓烈香油气款款沸腾的,正是世俗生活的轻盈与丰盛。
火锅店有文化的面子,也有里子,其中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皮影戏。皮影戏的老师都是从唐山请来的老师傅,个个从艺30年以上。
师傅们一般不出来见人,工作时就躲在帐幕背后,都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一场戏下来体力消耗极大。不工作的时候,埋头创作剧本,制作皮影道具。
▲师傅们入乡随俗,翻阅了大量武汉的历史书,想写出本地的剧本。
店里每天在中午12点半和晚上6点半有两班固定表演。有人在推杯送盏间把这些表演当背景音,也有人停下筷子聚精会神地看,还有人全程拿着手机拍,无论前面的人怎样,他们在后台都是一板一眼,交足了戏。
待客敬己,游目骋怀,仪礼乐音,不绝如缕。这一切似乎都在给饕餮客提供另一种思路:一顿饭,并不完全在于果腹或应酬,也可以纯粹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意义”而存在,那或许会比味道更有味道。
就在我出神地看着“武松打虎”,牛油锅底已经端上了桌,香味直冲肺腑,看一眼菜单,顿觉自己没文化到连点菜都下不了叉,问了问工作人员,才知道“珺把”指的是鸭的胃和肠子连接处,肫尾指的是“鸭肫”,名字虽玄幻,但价格算得上公道,人均70、80已经可以吃得很好了。
重庆火锅不分季节,随时可以开吃,将毛肚、鸭肠、黄喉扔进油亮的辣锅,水沸了赶紧捞起,脆爽和鲜美齐齐攻占味觉。他们家的辣味经过数次调试,不会辣得人咋舌,经得起细品,唇齿留香,可以说,味道不负这样的环境。
打听了一下,周捞爷还有一家店位于司门口,东靠十里长街,西临浩瀚长江,南枕黄鹤楼,北接都府堤红色景区,名街名楼名景名江环绕,自是风骨天成。
也因此,“等位”成了极其享受的事情,经常能看到妹子娇嗔地说:“啊,这么快就上菜了,等等,我再拍几张照片。”
总有客人是“好戏之人”,拍完了照衣服舍不得脱,穿上就坐到了桌边,于是你可以看到军人跟千金小姐还有特务一起打边炉,仿佛他们的分身正在平行宇宙上演另一场相逢的故事。
周捞爷戏院大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