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如歌,万物齐吟。南风暖窗,樱树花开,玉兰绽放,连翘簇簇,熙熙攘攘,皆为春开。在这样一个万物高唱生命之歌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育局举行的新教育跟岗培训,走进了新教育实验的高地——南通海门。
根据市教育局徐主任的安排,我们一行七十余人分别沉潜到海门市实验小学、东洲小学、育才小学、通源小学以及实验附小五个集团总校,近距离感受新教育的魅力。
五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在海门的学习过程中,各个学校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且丰富的教育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衍生出许多课程。用文化理念为魂,用课程铸骨,海门打开了教育的新局面,也让新教育实验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
01
文化立魂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物表化、文本化和标语化。许多学校有豪华的建筑,但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蕴;有满墙的标语口号,但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学校文化偏重了物的形态,导致千校一面,特色不鲜明。说到底,学校没有灵魂!而我们在海门参观的几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其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教育目标。
在我们参观育才小学的时候,育才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卫华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王校长与我们分享了报告《让每一个生命在绿色教育中绽放》,他主要从“绿色溯源”、“绿色主张”、“绿色实践”三个版块向大家解读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我们指明了校园建设的方向与目标,让我们了解了育才小学的书香校园建设目标。
漫步其中,学校“绿色教育”的理念时刻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校园文化标语、书法展、教室布置,都将学校的文化融入其中,让师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与浸染。
当我们来到海门港实验小学时,祝校长首先引领代表团全体成员参观了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海门港实验小学以“追江赶海,踏浪而歌”为办学理念,从校园小景的设计到主题长廊的布置,从师生生活空间的打造到课程中心的建设,都围绕着这一理念进行建设。在祝校长娓娓介绍下,大家在赞叹校园处处有风景的同时,也被港实小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深深吸引,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下各处创意设计,在行走的足迹中感受港实小人那份美好的教育情怀。
参观了几所学校后,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真正拥有灵魂?新教育认为,一个成熟的学校文化,应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
首先,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符合自己学校教育现况的一种理念,也就是学校的“魂”?这种理念是完全照搬新教育的理念吗?是只考虑自己学校的教育现况吗?
海门新教育学校仇丽君校长其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她说,一个学校的文化生成,应该是基于这所学校诞生的文化背景,结合新教育的教学理念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学校文化,就是讲述和为了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应该让那些优秀的师生个体,成为学校的英雄与榜样,成为学校叙事中的绝对主角,成为最有力的教育力量。
学校文化应该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校的各种生活总是这个理念的体现和实现,是朝向这个理念的一种努力。在育才小学,我们能看到师生在课间进行活动的身姿,那是绿色教育的勃勃生机;我们能看到墙上学生创作的诗歌与书法,那是绿色教育的充盈成长。在海门港实验学校,我们能够看到海的元素充满校园,那是“追江赶海,踏浪而歌”的氛围;我们能够看到海门港实验学校的全体师生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让这所无人知的乡村小学逆袭成为海门市知名学校,那是“追江赶海,踏浪而歌”的勇气。
朱永新教授指出:“应该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以追求卓越之精神为动力,以富有最高价值指向的文化精神为引领,努力促进学校文化的国际性、现代性与民族性,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所以,学校文化是魂,是学生成长的路标,是教师育人的守则,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02
课程为骨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魂,为这个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了动力,那么卓越课程则是学校建设中的骨骼,它支撑起这所学校的框架,也让学校变得更丰富更充盈。
海门市以课程文化丰富和扩展学校文化的内涵,使学校文化建设进入课程与教学层面,与师生日常的教育生活融合,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真正实现新教育所追求的“把文化活出来”的目标。
在育才小学,施沛明老师发挥自己书法特长,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研究出一套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书法校本课程,打造书法特色,学校书法教育成绩斐然。
成祎老师是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也是“二十四节气课程”实施项目组的骨干教师。她和美术组的老师们一起研发《二十四节气课程之牛皮纸课程》,将传统课程与传统工艺结合;将学科教学与绘本创作结合;将每一个日子与美好结合。年3月5日是惊蛰,成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更贴切地感受惊蛰的文化,研发了《惊蛰——勤劳的小蚂蚁》一课,这是一堂充满趣味性的融合课。课堂上,成老师带领孩子们用揉、撕、画等形式玩转牛皮纸,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了解“惊蛰”的由来,“春雷初响,惊蛰到,小蚂蚁们开始出动了……”和小朋友大胆和创编小蚂蚁的故事,一起感受春天的第一声惊雷。孩子们和成老师一起享受着课程的美妙与神奇。
在海门港实验小学,尹苏洋老师的《以一颗种子的样态成长》将一颗小小的种子融入到了自己的课程开发中,从遇见种子、追寻种子、走进种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在课程开发中的经验与收获。由课堂到课外,由教室到田野,一颗小小的种子,点燃了学生们求知的火苗,也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不断探索的种子。
张慧老师则将目光聚焦到了苏轼身上,她主持的课程是《于苏轼诗词中品逆境之旷达》。张老师从苏轼的诗词入手,继而以苏轼的诗词为媒介,跨越时间洪流与其对话,从而体会苏轼的不朽与伟大。不仅仅是文学,张老师还以诗词为契机,让学生了解苏轼在美食、书法、儒家、佛学、道教等方面的成就,甚至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了东坡肉,丰富了课程内容。
崔树堂老师则做了数学方面的教育叙事《用生活体验滋养课程的成长》。他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枯燥的数字与生活相结合:“双十一”商品的价格比较、成交额的增长;到操场感受公顷的大小······让一个个枯燥的数字活了起来,让一个个抽象的数学公式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为孩子们在数字天空中插上了生活的翅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关键,是学校建设的骨骼。无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教师的成长,都能够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引领儿童主动而又生动的学习与生活。研发卓越课程行动已经改变了教师行走方式,改变了学校发展模式,改变了学生生存状态。
文化立魂,课程铸骨。一所学校只有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有了灵魂,才有了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一所学校只有拥有卓越的课程,才能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品质提供支撑,才能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内在的、长远的、整体的影响。只有有了文化的魂,课程的骨,这所学校才能用浸润和濡染的方式具体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品质,使学校具有一种独特的新生命教育的文化气场和气韵,打造教育的新生态,更给学生们创造了成长的无限可能。
供稿:铜山区房村镇郭集小学赵珂
编辑:王秀华
审核:马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