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简介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现有三个校区:位于万州的塘坊校区、沙河校区,位于云阳的梨园校区。现有在校生余人,教职工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余人,博士(含在读)、硕士学位教师余人。
院校风采
办学历史悠久
始创于年3月,时称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年,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章太炎视察川鄂政务,来校书写“树之表旗”匾额,题写校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校训碑至今矗立校园。百年来,弦歌不辍,声名远播。
红色文化厚重
被誉为“下川东革命摇篮”,革命先辈萧楚女、恽代英、朱德、刘伯承等曾在学校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革命先烈刘伯坚、蓝蒂裕、赵明恩、彭咏梧、开国上将陈伯钧等在学校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中有11位“红岩英烈”;51名学生加入中国人民 ,走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办学历史的独特标识。
师范文化深厚
建校之始,依据《奏定师范学堂章程》开设师范教育课程。百年来,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坚持培育幼教英才,研究幼教科学,服务幼教事业,追求卓越发展,探索“校地园协同、学训教一体”,以坚定的教师职业思想为引领,严格锻造教师职业技能基本功,积淀形成“三种素质、五种能力、十五项基本功”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办学条件齐备
占地亩,固定资产1.9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万元。建有各类实训室间,校外实习基地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55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数个;教学用计算机台,教学用钢琴台;校园网主干带宽00Mbps,有网络信息点个。
办学特色鲜明
坚持“姓师”,举办有10个师范专业,培育师资及管理人才。坚持“为幼”,以学前教育为特色骨干专业,培育早期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支撑专业,致力于服务三峡库区乡村学前教育和托育事业振兴。坚持“服老”,积极响应国务院对老年康养事业发展的新规划,开设“智慧康养”专业群,致力培养服务城乡老年护理、老年康复、康养管理人才。坚持“向农”,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基层一线,服务“一老(老年人)一小(婴幼儿)”。现有 骨干专业1个,市级教学资源库1个,市级骨干专业3个,市级专业能力提升项目2个;市级双基地建设项目2个,市级立项教改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60余个。学前教育大数据中心、卓越乡村幼师项目发挥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升综合效能。
办学成果丰硕
近年来,教师荣获市级以上各类奖项53人次。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余个,其中 特等奖10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41项,市级一等奖54项、二等奖77项。学生排舞获全国排舞联赛多项 ,学校被评为全国阳光排舞五星级示范学校。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社会影响提升
承担建设 学前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重庆市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培养基地、重庆市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基地、重庆市幼儿园园长二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联盟会长单位、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学前教师教育专委会会长单位、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机构、重庆市美育改革实验学校、重庆市教师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喜迎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正在为早日建成“西部 、全国 ”的幼儿师范院校而努力奋斗!
分类考试招生计划
我校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计划共人,其中新招生专业有社区管理与服务、大数据应用、社区康复专业;数字媒体应用、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大数据技术是我校校企合作专业,在普通类和高职对口类招生;数字媒体应用专业首次和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开展专本贯通招生,招生计划是45人,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热点问题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情况如何?
学校党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严格按照教育部“三严禁,四不准,四到位”要求抓就业工作,一是党委书记、校长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系部,定期组织学习,听取汇报,分析研判,全面推进。二是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履职能力全面提升。从年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兼职人员共25人,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和专业指导能力提升培训,就业指导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就业服务指导立体工作格局全面完善。建立以校领导牵头抓总、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服务、职能处室依责履职、系部书记主体责任落实,辅导员教职工全员参与,专业课教师将就业指导有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适时开展校外就业指导和 毕业生返校辅导等活动,立体就业格局正在形成。四是不断开发就业单位和岗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就业对口率和满意率稳步提高。
为切实做好我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成立了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帮扶领导小组,校级领导和党员干部都对接2-5名困难毕业生帮扶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了困难群体毕业生工作会议,规范建立了工作台账和帮扶措施,开展了“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工作,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正对性的指导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工作岗位,切实落实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
招生联系方式
塘坊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