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小rdquo肿瘤,大隐

近日,医院普外科成功为一名患者完成腹腔镜下胰腺钩突肿瘤切除术。完整切除了肿瘤的同时,避免了常规切除胰腺钩突肿瘤需要行切除胃、十二指肠、胰头、胆管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患者的创伤,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了胰腺疾病的微创化治疗。

1

“小”肿瘤,大隐患!

来自宁波58岁的黄先生(化名),1个多月来反复出现中上腹的疼痛,医院诊断为胆囊炎,黄先生回家后吃了些药,症状却依旧没有缓解。

前不久,他和家人来到医院三墩院区,希望能够查明病因。接诊的医院普外科谢达飞副主任医师仔细看了CT,发现黄先生虽然考虑胆囊炎,但并没有胆结石,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同时CT上显示患者胰腺钩突有个占位,这引起了谢达飞的疑虑。

果然不出所料,经过增强MRI检查提示,黄先生胰头钩突占位很有可能是IPMN(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肿瘤!虽然不大,但是会有恶变的可能,如果恶变……黄先生不敢想象。

1

要切掉“无辜”的十二指肠?

纠结……

摆在黄先生面前不止肿瘤的可怕,还有治疗方案的纠结。

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给外科医生带来极大的难题: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被十二指肠包裹,又位于重要的血管后方,显露、局部切除极其困难,而且肿瘤与胰管相想通,切掉后容易发生比较棘手的并发症“胰瘘”。

常规手术方法可能需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也就是说为了一个暂时为良性且有恶变风险的肿瘤,黄先生可能要付出切除十二指肠、胰头、胆囊及胆总管等多个脏器的代价,手术风险和创伤明显增大,而且由于消化道重建也会大大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手术到底要不要做?黄先生一家陷入沉思……

1

内外协作,刀到瘤出!

“小”手术,大功夫!

医院普外科主任王国良主任医师经验丰富,根据患者肿瘤的特点,本着微创化和精准外科切除的手术理念,在术前先联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冯玉良主任医师为患者预先置入一根胰管支架,目的是可以术中帮助定位,同时可以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然后为黄先生行“腹腔镜下胰腺钩突肿瘤切除术”。

术中通过几个0.5~1厘米的小切口,将十二指肠降段和胰头充分游离,保护肠系膜上静脉和动脉,充分显露胰腺钩突肿瘤,经过1小时仔细分离,将肿瘤连同包膜完整切除,病理最终显示果然为IPMN。此次手术术中无输血,失血仅为20ml。

|#02|

目前,黄先生恢复良好,在病房内为医院的医生点赞道:“感谢医生及时发现我的肿瘤隐患,还用这么小创伤的手术为我治疗,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刀到瘤出!”

1

IPMN究竟是什么毛病?

IPMN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它是目前胰腺肿瘤中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一种疾病。它的特点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可分泌大量黏液,也因此得名。

王国良表示,这个毛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比较多。一开始往往是因为反复发作胰腺炎或体检发现胰腺有囊性占位而发现的。

那得了这个毛病到底要不要紧?这个病变中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或结构异常,可分为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换句话说,IPMN,就像个半拉大的孩子,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出生时就注定不一样,再加上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以及迥异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有坏孩子也有好孩子。

说的专业一点,通过影像学可以分:

1.主胰管型(MD-IPMN):排除其他梗阻原因后,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5mm

2.分支胰管型(BD-IPMN):囊肿5mm,与主胰管相通,但无主胰管扩张

3.混合型(Mixed-IPMN):两者兼具

究竟要不要做手术呢?王国良说,主胰管型与混合型IPMN必须要手术治疗,分支型IPMN手术指征要好好考量,须引起重视:

(1)囊肿>3cm

(2)由于分支型IPMN有转为重度异型或恶性的风险,建议年龄<65岁,囊肿>2cm,也建议切除

(3)囊壁结节>5mm

(4)主胰管直径>10mm

(5)细针穿刺提示侵袭性肿瘤或重度异型

(6)囊肿大引起症状

虽然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只要到专业医生那里就诊,自会替你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案!

胰腺手术的确是外科最为复杂、创伤最大的手术。但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已经开始被应用到胰腺外科手术中。而IPMN这个疾病正是所有胰腺疾病中最适合用腹腔镜技术完成的,术后患者一般2~3天即能下床正常活动,一周左右即能出院。

编辑:婧审核:珑

来源:普外科、消化内科

采写:宣传统战部郭俊

本文为医院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tzuoer.com/bxgm/1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