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国际班项目”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刘慧王嫱郝姣
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深入实施《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年)》,为进一步提升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化服务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早日实现国家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开展“3+1中荷国际班”项目。本文主要介绍项目背景、项目内容、项目措施、问题分析和解决对策等内容,并对同类项目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荷国际班项目;教学管理问题;项目对策
一、项目背景
年9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荷兰艾瑞斯应用科技大学就“园艺专业”及“畜牧兽医专业”合作开展“3+1中荷国际班”项目,荷方教师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进行全英文教学。学生在学院顺利毕业后,可获得荷方国际学分认可证明,欲继续进修学生通过雅思测试,总分达到6.0即可赴荷兰艾瑞斯应用科技大学修读一年本科课程,学业完成后获得教育部认可的荷方高校本科学位。
二、项目内容
自级开始,该项目已培养两个专业共计4届大专学生,近名学生完成了该项目学习任务。项目外教教学计划从大一下开始,至大三上学期共计四期国际课程。荷方每学期派遣专业教师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授课2周,学生大一所接受外教课程为农业经济管理类,大二和大三为园艺或畜牧兽医专业类,具体课程包括国际农业贸易、园艺管理及应用生理学、气候学、食物链,食物安全及政策、市场研究与规划、企业管理与战略、领导力管理学、食品安全管理、农场养殖管理等。中方负责教学安排、助教翻译、课程监督管理等事项。
三、项目措施
为达到中外联合教学预期效果,项目在运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前期与后期采用两种组织与管理模式。
(一)固定小型成班模式
针对级和级中荷国际班,在园艺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进校后,学院按照高考英语成绩排序,将排列靠前的学生分专业组成两个固定国际班,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针对两个国际班,中方制定专门教学计划,荷方每学期分别派遣1名外教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两周课程,考试合格后计入学生学分。
(二)灵活大型成班模式
针对级和级中荷国际班,在园林园艺和畜牧兽医两个分院开展大规模筛选,以学生自愿报名为基础,从各个班级中选拔,在外教来学院上课组成临时国际班,无专门国际班教学培养计划。每班学生参与数增至70人左右,为前期国际班的一倍。此次国际班的考试成绩记为选修课学分。
四、项目分析
针对“3+1中荷国际班”合作模式的特点,采用SWOT定性分析法(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对项目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对该模式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转化方向进行具体探讨。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以及邮件交流等形式,结合中方分院教师、助教教师、国际班学生以及荷方高校的意见反馈,“3+1中荷国际班”SWOT矩阵形式图如下:
S(优势)
W(劣势)
中方具备国际教育合作的能力和基础,对合作方学校深入了解,友好合作的基础较牢固
外方合作学校选择合理,专业优势明显。
中方选择重点专业合作培养,内部师资力量较强,硬件设施完备
优质生源不足,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经济能力较弱
具备双语能力的师资力量不足,课堂管理相对困难
专业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课程衔接有难度
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缺乏针对“中荷国际班”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
外方教师教学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参差不齐
O(机会)
T(威胁)
结合现有资源及经验,向中外正式合作办学过渡的时机较成熟
对其他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提供实际的经验和教训
中荷两校合作势头较低迷,拓展方向处于“十字路口”观望境地
新的同类型海外高校合作项目对“中荷国际班”项目的冲击
鉴于以上调研结果,本文就“中荷国际班”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一)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经济能力较弱
学生高考成绩大多仅达到专科第二批次水平,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英语能力。这对参与中荷国际班,学习全英文专业知识,与外教交流探讨形成了巨大瓶颈。进入中荷国际班项目的学生,求学目的不同,有的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有的为了开阔眼界;少部分为了出国。针对最后一个目的,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后续出国求学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学目的,兼顾提高学历和就业,是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中方教师“双语”能力欠缺,课堂管理相对困难
师资是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是中外合作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当前“中荷国际班”项目师资力量不足,外籍教师由荷方高校短期派驻,有一定流动性,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学院为协助外籍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听课质量,加强中外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每一期为国际班3名外教提供至少1名中方助教。截止今年,已有近20位中方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承担了协助教学、课堂翻译等任务。这些教师曾公派前往荷兰艾瑞斯应用科技大学进行短期专业教学培训。尽管如此,中方教师的专业双语运用能力较弱,无法完全传达全英文课堂教学内容,且造成学生对助教翻译的依赖性。此外,中外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式等都会给中荷国际班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难题。
(三)专业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课程衔接有难度
国内专业课程与国外专业课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国内外课程衔接比较困难。国际农业贸易、园艺管理及应用生理学、气候学、食物链,食物安全及政策管理、市场研究与规划、企业管理与战略、领导力管理学、农场养殖管理等课程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如何加大国内教学管理力度,保障与国外同等的专业课程质量是“中荷国际班”项目所面临的重要难题。
(四)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缺乏针对国际班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
中荷国际班基本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出课程要求和上课时间,忽略了中荷国际班的办学目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得不到切实保障,成为难以控制项目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在项目开展期间,几乎没有建立合作双方认可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目标定位不准、信息搜集不够、监控方式过于简单,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教学内容可适度、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管理等方面没有进行全方位深入的动态监控,处于一种粗放的管理状态,没有体现中荷国际班的性质与特色。
(五)外方教师教学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参差不齐
对外方教师学术背景、教学历史记录审查不够严密,仅被动接受合作方派驻的外籍教师。外教每期两周过渡集中授课,学生难以有效地消化课程内容,短时间难以提高专业素养。除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能力,外方教师的个性差异和跨文化适应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外方承担课程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五、解决对策
(一)提高招收生源质量,强化学生英语学习
针对国际班生源质量的提高,学院可针对国际班拓宽招生范围、提高英语招收标准;同时,对大一国际班学生进行出国英语强化学习,大二、大三增加专业英语课时量,将中外双方的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可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专业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目,或在自编教材中大量吸收国外同类教材的内容。
(二)提高中教“双语”水平,开拓中教国际视野
结合国际班教学任务,学院为专业教师及英语教师提供出国学习培训机会,提升其英语授课及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学成后安排其参与国际班教学,保障国际班顺利运作。受训教师或专业教师可适当开设双语专业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进行编译及教学,将国外教学体系运用于国际班课堂中。
(三)加强教学管理,及时进行教学质量反馈
根据学院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充分结合国际化教育理念,在课程考试大纲设置上结合中荷两校考评方法等,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成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指标,形成自身国际教学质量体系。中外两方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单位可采取听课、检查课件、教学评估、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帮助师生改进教学工作和学习方法,保证国际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转。
文章节选自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刘慧王嫱郝姣《“中荷国际班项目”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一文。更多内容治疗白癜风最安全的方法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