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澎湃新闻写的这篇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的采访,一份《关于加大对地方高校支持力度扭转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态势的建议》,深有感触。
一所部属高校年度经费可以超越几个省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总和,想必大家都早有耳闻。看网红校长郑强教授的一个视频,浙江大学一年的经费相当于贵州大学30年的总和,我们来看一个数据,最新的年的高校经费数据:
清华大学亿、浙江大学亿、北京大学亿、中山大学亿、上海交大亿、复旦大学亿、华中科大亿、武汉大学亿,而他们的财政拨款都在33-60亿之间;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预算总经费为44亿、财政拨款23亿,重庆大学总经费52亿、财政拨款21亿。
李校长所在的深圳大学有总经费61亿,浙江师范大学21亿、上海理工大学16亿、重庆工商大学13.6亿、重庆医科大学12.6亿、重庆师范大学12.3亿、重庆邮电大学11.2亿、重庆理工大学10.8亿、西南政法大学9.4亿。
从总体来看,地方非名校预算经费大约在1-5亿之间占多数,估计经费最低的公办高校预算与清华比差距也会在倍以上吧。
刚好我又看到一个关于高职院校的经费差距,全国总预算排名前五的高职院校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1.65亿、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0.39亿、广东理工职业学院8.02亿、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6.89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6.51亿,而全国高职总预算最低的高校为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才万元,贵州另一排行国内预算后10名的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万元,高低差距倍。
我们选高校、填志愿,除了原来的那些原则外,可以再加上一条了,经费越多的高校,越具有填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