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三字经》这类长文,孩子没有养成习惯前,家长要坚持
我一直信奉孩子要适时教,看情形教,学校里教的交给学校,家里“教”的是学校里不教的东西。
我让她背《三字经》,下了班,到家里就“检查“她的”三字经“背诵。她站在我身边,我像老式家长,有时候提醒几个字。文章已经背了一半多了,显得比较长。那时只是觉得让她熟悉文字和语言,结果,她背得有些唇焦舌干的样子。
她哼哼唧唧了,停下,并且舔了舌头,嘴巴焦渴,不是喝水的问题,是想停下了。
“歇一下吧,待会儿继续背完哦“!
她还是一脸不高兴,但是没有抵抗。
老人在一边说话了:“啊呀,不念就不念了吧,念这个作啥!算啦算啦!“
孩子开心起来。回头就离开了我,自己玩去了。
但那个时候我并没有采取措施补救。之后,甚至一直到现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个梗,“半途而废”是否意味着这个经验会带到未来的学习或生活中?假如,可以“假如”的话,让我回到事件发生之前,重新选择我的“教育”,我将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坚持下来!
即使当时老人阻止,之后还是可以择机、变换方式继续功课。但那之后,孩子也不再背诵了。我的《三字经》教学就此结束了。
与孩子一起学习首先是父母的定力,单一的学习形式,尤其冗长而没有愉悦感的学习,是我这个家长缺少智慧。
现在我亦明白另外一点,“假如”回到当年,我大可不必为孩子成长中某一个学习结果操心,事实上,她有她坚持的东西,不管时间如何长,这项学习她一直坚持着。那就是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点。当家长的“培养”和孩子的“兴趣点”能融合的时候,就是轻易的、自然发展的、成功的地方。
幼儿园的最后一段时间,我没有教她识拼音,她至今耿耿于怀
?
升学前幼儿园里也教了一些拼音,精明的妈妈们早就开始教孩子拼音、认字、数数了。
学习数数或简单的加减法,我和她做游戏“买菜”,记得还有个小木杆,一次性筷子或别的什么,两头绳子一挂,买菜担子也有了。她特别起劲,催着我买菜。现在想想,女人教女孩,最缺失的就是异性教育,只是做“买菜”之类的活动,战国的“孟母”若不齿与这样的邻居为邻,大概早就带着孩子“四迁”了。
秉持”教学校不教的,不教学校教的“”原则“,
结果却很让我意外。
?
?
Dora在初入小学学拼音的阶段,她自己感觉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节奏特别快,因为大多数人都已经会了。我这个妈妈还是不燥不急的样子,因为我是语文老师啊,我会,我的孩子——大概不用怎么学就会——结果,惨了!她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很清楚,拼音与汉字还不那么有密切的层递学习的意义,即使学拼音时段没怎么学好,随着学汉字的推进,巩固性学习拼音是可以补足的。
所以我不着急。我知道什么时候弥补。
但是,孩子长大之后告诉我,那段时间她是自卑的,她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别人懂得那么多,而她赶拼音学习很吃力。
我才知道,家长拼来拼去,要紧的是为了孩子的信心,她或许没有告诉我当时她的学习力不够,或者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点,我也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世界,没想到这会对她有那么大的影响。那段时间,可以进入受挫教育的模式,找到根源,重新设定学习目标,阶段式推进。受小挫,是磨人的好机会啊。
?
小学的数学,我还可以辅导一些,但我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