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国,男,医学博士,中共党员,年出生在山东省海阳的一个军人家庭中,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使得他在本科毕业后毅然医院,部队化管理、军人的作风练就了他铁人般的身体素质,最忙的时候连续一周只睡几个小时,但依然充满活力,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病号和蔼耐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德”这两个字。年任副主任医师,年被聘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年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他思想态度端正,政治立场坚定,任职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医院及地方单位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和活动。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努力认真、精益求精,尊重领导,团结同事,爱护学员,全力服务伤病员,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及时、高效、高质量诊治了大量伤病患者,受到一致好评,许多十几年前的老病人仍然不远千里前来找他看病,他总是强调要真正地把病人当成自己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他从事骨外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和科普工作20余年,重视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医学教育教学教法研究、中医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年门诊量、医院前列,自他任副主任医师以来,每年完成三、四级骨科手术余例,年门诊量人次以上,临床救治了大量各类复杂骨折病人,疗效显著,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教学工作中,他踏实认真,勤勤恳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其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寓教于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任务之外不断学习积累,储备丰富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最新的医学前沿研究,提高授课水平和深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他多次被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实习教学优秀教师、理论教学优秀教师。积极指导青年教师、青年医师的教学和医疗工作,指导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完成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申报与实验操作等科研教学工作,指导学员见习、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临床实践活动,表现突出。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医院及骨科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博士硕士本科生的授课、阅卷、复试及规培工作。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指导和督促学生的各阶段学习情况,临床带教一丝不苟,所带研究生表现突出,医院各科室和病人的一致好评,指导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获得成果奖励多项:获山东中医药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山东中医药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山东中医药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国家奖学金。多次开展学术讲座与科普大讲堂等医学科普活动,多次参与录制电视健康科普节目,科普相关医学知识,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努力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贡献。
在科研方面他也取得了优异成果:在脊柱脊髓损伤修复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表相关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影响因子累计10余分。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获得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主研课题3项。在关节炎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研课题2项,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厅局级成果奖2项。主编、副主编骨关节疾病教材、专著多部,代表性著作有《中医骨病学》、《临床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实用骨关节疾病诊疗实践》。通过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临床治愈了大量各类骨折病人,疗效显著,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共计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项,主研课题2项。主编、副主编、编译创伤骨科专著10余部,代表性著作有《四肢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集萃》,获得年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一等奖。在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主研课题1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项。主编专著《骨质疏松症一本通》,获得山东首届科普创作大赛二等奖,骨质疏松症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获年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一等奖,发表相关论文近10篇,《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预防》、《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联合饮食营养保健对骨痂生长及骨愈合的影响分析》先后获得全国中医骨质疏松学术交流会议优秀论文奖。申请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