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教育部实施学校品质提升工程为开端,高品质学校建设便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并持续成为各类学校发展的核心诉求,而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也成为其中应有之义。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特别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颁布之后,学校文化建设必将全面进入高品质发展新时代。
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已取得丰富成就。就总体而言,今后的学校文化建设势必超越常识性、一般性的学理探讨和实践探索,将重心转向更具时代特质的、更能促进学校持续高位发展的议题,与时俱进地呼应和解决学校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引领学校创新发展,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依据对中国当代学校文化发展变革研究的总结,结合对当前和未来社会与教育发展形势的分析,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将聚焦于三个关键词:更自觉——这是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的本体取向;更优质——这是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的社会取向;更幸福——这是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的人性取向。2适应未来学校的文化变革对“未来学校”的探索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引入,在线学习、混合教学、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即将或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学校的运作模式,由此必将带来学校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人际关系的重塑——新技术革命正以其强大的改造力、再生力推动学校的文化变革。
然而,“未来学校”的文化进程并非“自然而然”地发生,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可能使一些办学者不易及时觉察形势变化,或不愿、不敢轻易改变现状,惯性使然地继续坚守原有文化,以致不能有效地与时俱进。所以,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文化变革需要教育者们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选择、文化组合与文化重构。
同时,为避免落入重技术轻内涵、重物本轻人本的“现代化陷阱”,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文化变革将真正把管理重心指向以人性化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管理,尤其应更多地强化个性、民主、尊重、自由的价值观,强化交往和分享的伦理道德,培育同伴教育机制,建立共同学习的文化生态,积极创生智能时代学校文化新形态。
3课程改革将加速学校的文化更新
学校文化与课程改革是互相制衡的,文化认同是课改深入进行的基本前提。从本质上说,课程改革就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再创造,系统的课程改革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变革的过程就是学校原有文化与课改理念相互调适的过程,因而课改的整体推进必然要触及学校文化的根本。
课程改革将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支撑,课改的长期性、深入性、复杂性要求学校必须作出相应的文化重建。在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改、基于五育融合的课改、基于教育评价改革导向的课改、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课改等将成为主题和常态,这些全新的理念要求学校在育人目标、教育模式、师生关系乃至相应的观念与制度等方面都做出超越以往的调适和迭代升级,最终使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共生。
4学校文化特色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特色学校建设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也重申“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更是直接倡导“大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这些都为今后学校文化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
特色办学的本质就是建构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模式,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就是建设校本化的学校文化的过程。在我国特色办学已有近3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逐步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的今天,在教育“更加注重融合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基于特色办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势必打破“为什么要办出特色”和搞了“特色”就丢了“本色”的质疑,超越以往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