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北京哪个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

关于制定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北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接续发力建设全市“两高”示范区和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安排,立足我区实际,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就制定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 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重庆赋予的战略使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克难奋进,推动全区经济发展上台阶、城市形象上档次、民生改善上水平,实现了一系列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总揽全局下,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江北大地上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保持矢志不渝的执着、永不止步的进取、敢于担当的勇毅、求真务实的笃行,干成了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未办的难事,做成了一批首开先河、敢为人先的新事,用江北一域的实践彰显了奋斗的底色、诠释了奉献的内涵。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即将迈上亿元台阶,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市行政区第四,全辖税收总量连续五年全市行政区 ,特别是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预计经济增长3.5%左右,绘出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坚强曲线”。产业体系加速升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75%,工业、商贸、金融三大产业提质增效,数字经济、文化旅游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九街夜经济成为全市一道靓丽风景。城市品质更加彰显。匠心打造“古城巴郡、时尚江北”,强化二次更新、挖掘历史文脉,智慧城管走在全国前列,“花博会”办出高度办出影响,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落地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工作,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江北大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开放发展纵深推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江北板块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平台能级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速提质,开放环境更加优化。民计民生持续改善。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连续4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人民武装工作扎实有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持续繁荣,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摘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荣誉“长安杯”。今日之江北,政治生态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稳中向好,城乡环境不断向好,社会大局长期向好,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向上向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大道上奋勇前进、阔步前行!

  五年取得的显着成绩,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导航定向,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得益于市委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五年的实践证明,党有核心才能万众一心、不忘初心就要维护核心,必须始终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干实绩兑现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五年的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必须始终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大局大势中找准坐标、 发力,创造性推动江北各项事业发展;五年的实践证明,创业没有平坦路、成功总在风雨后,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没有终点、奋斗才是永远,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付出百倍辛勤的耕耘,继往开来、不负韶华,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2.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仍不够稳固,各类风险考验必须高度重视、统筹把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与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相互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区发展开放度、首位度、特色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增长方式转换还需加快,部分传统产业遇到增长瓶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尚需时日,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逐渐显现,五宝等地区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城市空间、资源和生态承载力有限,对重点产业、重大投资布局形成一定约束;民生改善同群众美好生活期盼还有差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薄弱环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3.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重庆作为西部 直辖市,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十分明显,为我区接续发展、再攀新高创造了更为有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市场预期、社会预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区推动经济体系提质增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放发展势不可挡,众多开放平台叠加集聚,有利于我区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深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我区密集实施,有利于率先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我区作为主城都市区两江四岸核心区的功能将更加彰显,有利于实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江北成功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好、发展环境优、经济韧性强、财政回旋余地较大,有利于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吸引优质资源。

  谋划我区“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看清时与势的变化、危与机的转化,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短期波动中把握长期趋势,在危机挑战中创造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塑造发展新局,确保江北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二、到二〇三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

  4.到二〇三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区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地位更加凸显、支撑更加有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发展效率持续提高;承接落实“三个作用”取得新的积极成效,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现代化特征明显,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相互交融,金融等若干产业具备全国影响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门户,在国际化市场主体、功能设施、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江北,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着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到那时,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新江北将崛起于成渝地区,一个精致精美、繁荣繁华、宜居宜业、安定安康的高品质新江北将矗立于两江之滨,为全市实现“两高”目标提供示范、作出贡献。

  三、“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5.“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建设全市“两高”示范区和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新篇章。

  6.“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落实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内陆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7.“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变量因素和基础条件,今后五年我区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承接落实“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基本建成全市“两高”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潜力充分释放,经济总量进入全市前三,经济增速在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保持前列,全辖税收总量保持全市行政区 ,支柱产业加快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全要素生产率跃升为全市标杆,成为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支撑。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作示范。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体育事业水平进入全市 方阵,社会保障更可靠、社会环境更和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和休闲旅游胜地的集中展示区,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作示范。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先行先试,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民生服务供给、公平竞争制度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营商环境达到国内 水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开放大通道、大平台提质增效,开放型经济加速奔涌,整体开放广度深度对齐北上广中心城区,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门户。

  ——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上作示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着,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作示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凝聚形成独具江北特色的城市精神。

  ——在增强治理效能上作示范。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为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着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显着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着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8.“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握的重要抓手。立足长江和嘉陵江环抱交汇的特点,把握长嘉汇两江四岸核心区重要定位,把做好“长嘉汇”这篇大文章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主抓手,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把金融作为“长嘉汇”的硬核,在投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上持续发力,确保辖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规模、金融科技水平、金融高端人才集聚在全市乃至西部优势更加明显。把数字经济作为“长嘉汇”的动力,在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上持续发力,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大幅提升。把商贸作为“长嘉汇”的活力,在助推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增强江北商贸的国际范、特色度、吸引力,建成重庆消费“首站”和时尚“高地”。把两江四岸作为“长嘉汇”的美丽,在江北嘴片区整体提升上持续发力,加快打造两江四岸城市主轴上的最美篇章、精华部分。把扩大开放作为“长嘉汇”的加速器,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上持续发力,走出一条体现内陆特点、江北特色的开放发展新路子。把夜经济作为“长嘉汇”的魅力,在打造潮流坐标特色街区上持续发力,充分挖掘具有文化底蕴的老旧街区潜力,放大九街、鎏嘉码头等“乘数效应”,不断提升“含金量”与“附加值”。把民计民生作为“长嘉汇”的底色,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上持续发力,让江北成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城、宜居之地。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按照“四个面向”要求,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创新为关键,以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以平台、资金、人才为支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创新规律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创新思维推动江北各项事业发展,加快建成重庆创新发展示范窗口。

  9.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引进“国字号”“市字头”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高地。支持长安汽车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众创空间提质升级,突出创新要素、完善设施配套、集聚科技企业,推动微企园向科技园转型。利用闲置国有资产打造创新平台,在观音桥、江北嘴、五里店等服务业集聚区集中打造一批服务业创新楼宇,着力打造西部服务业高地。发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知识成果交易平台。

  10.加快培育创新力量。抢抓全市深入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吸引更多先进要素布局我区。紧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向上争取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扩大创新主体规模,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围绕生产线,引进研发线,出台鼓励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具体措施,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专项扶持。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辖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与项目共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坚持以改革开放联动创新,打通新技术、新产品、高端人才、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通道。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区属国有企业带头开展应用创新、管理创新。

  11.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人才吸引力。坚持“外引”与“内培”并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集聚效应。紧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攻方向,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壮大规划建设、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人才队伍,重点打造一批“江北工匠”。适度超前储备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优质人才,为公共服务事业跨越发展打下基础。健全完善激励各类人才在江北创新创业支持举措,推进“江北英才计划”,构建人才收益分配、权益分享激励保障政策体系,完善子女入学等配套措施,租购并举打造人才公寓保障体系。改革人才管理和评定体系,建立政府、市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实施更具针对性、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探索对高层次人才实施特别激励。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

  12.理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机制,重点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抓监督,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创新科技多元投入机制,探索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拓宽科技信贷、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创新科技开放合作机制,抢抓“一带一路”机遇,与国际先进地区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和技术转移。立足军民融合基础,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互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

  五、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3.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筑牢经济发展基底。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围绕长安汽车等整车制造龙头,进一步强链、补链、建新链,吸引更多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后服市场等价值链高端企业落户。以数字化、定制化为方向,支持海尔等企业实施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效应,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产业加快发展、突破发展。全面推进港城工业园区向生态园区、智慧园区、高新技术园区转型,加快“腾笼换鸟”步伐,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协同两江新区加快释放鱼复工业开发区产能,有力有序布局新兴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 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4.全力助推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以江北嘴金融核心区为主要载体,复制推广先进地区金融前沿政策,在机构审批、产业扶持等方面争取政策倾斜。坚持金融机构与金融功能双集聚,增强协同效应,持续提升银证保等传统金融机构集聚效应,优化布局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及理财子公司等新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业务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积极争取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和本外币合一账户等创新试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在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以落地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为契机,积极引进优质金融科技企业。全面推进金融开放,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力度,支持优质金融机构赴海外拓展市场,争取在区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探索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优质企业到各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提升区域经济证券化水平。发挥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作用,推进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健全金融产业配套,完善金融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引进培育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智库服务、投资顾问咨询等配套中介服务机构。

  15.全面构筑商贸发展新优势。完善多点支撑商贸格局,推动观音桥商圈争创“全国示范步行街”、国际知名商圈,全面提升江北嘴片区商气人气、打造高端购物目的地,将北滨路打造为商旅文融合发展经济带。扩大商贸体量,以国际标准、超前眼光建设电测村小苑片区项目,打造重庆繁荣繁华新地标,再造一个观音桥商圈;精心建设“升级版太古里”项目;探索在鱼复五地区布局区域性商业设施。推动传统商贸向品牌化、网络化、个性化、特色化转型,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扩大无人店等新技术应用,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夜经济影响力、贡献度,在扩大夜经济规模、探索夜经济标准、做靓夜经济品牌上发力,丰富夜市、夜展、夜秀、夜游等夜间经济产品,新规划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探索建设国际时装、消费电子、汽车等时尚消费品首秀首发中心。

  16.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好智能江北建设先行优势,坚定不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之路,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云联数算融”全要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找准契合点、结合点,在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上走在全市前列。高质量打造“智造重镇”,遵循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向,加快发展“三线”经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内容等大数据产业,持续做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智能化新产品、新模式、新职业;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步伐,建成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提档升级保利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南桥寺智汇港等支撑平台。高标准建设“智慧名城”,开发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挖掘数据资源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应用,有效支撑全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应急管理“一网调度”、基层社区“一网治理”。实施“云长制”,强化数据资源汇聚能力,加快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释放数据资源价值,保护信息安全。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17.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健全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形成系统性强、匹配度高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港城工业园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园创建全市生物医药重点园区,积极争取纳入全市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网格化布局。培育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发展前景的高质量市场主体,加大对智飞生物等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引育基因工程、干细胞工程、手术机器人、植介入材料、生物芯片、生物药品制造等行业的“隐形 ”和“独角兽”企业。建立高校、医院、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在市场信息、临床试验等方面扩大合作。积极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升规入统。

  18.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链,完善设施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五横九纵十联络”骨干路网体系,全面疏通道路交通卡点,优化外向通道、畅通“毛细血管”。以长远眼光、历史担当开工建设北滨路东、西延伸道路。建设轨道上的城市,增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建成覆盖港城工业园区、鱼复工业开发区的轨道体系,提升公共交通接驳便利度,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智能交通体系。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狠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

  六、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畅通循环、优化供给、扩大需求、增强后劲的思路,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19.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国内大循环中找准方位、明确靶点,更加 、更高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抓手,推动各类先进要素和资源在江北自由集散、充分涌流。增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协作,提升对国内大市场的贡献度。以果园港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出渝出海大通道,打造国内国际投资 略枢纽的重要节点。强化与长江中下游省市有关区域绿色发展协作,深化与西部省市区有关区域协调联动。

  20.提升供给水平。紧盯生产这一经济循环的起点,持续提升供给体系的结构、质量、效益,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促进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机衔接,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增加制度供给,扎实推进社保减负、电价市场化、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

  21.激活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制定促进消费的系统性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结构,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文化旅游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消费等。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拓展消费方式,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着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创新消费场景,打造一批情景化、特色化网红空间,引导百货商场向体验式转型,持续举办展会展览,探索发展虚拟场景消费。做优消费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完善消费促进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22.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增强投资有效性,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投资,推动城市建设投资稳定增长。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争取更多引领性支撑性项目落地。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强科学调度,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完善政府投资机制,健全重点项目滚动实施、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增强民间投资积极性,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七、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紧盯“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深度参与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以努力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为统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建成成渝地区的形象展示窗口、重要功能枢纽。

  23.推动产业与市场深度融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提升优势产业,抓好园区共建、招商共引、企业共育,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优化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契机,积极参与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搭建企业交流平台,提升企业合作实效。强化与成都市青羊区等地合作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助推果园港参与长江上游港口联盟,支持京昆高铁西昆公司加快项目建设,提升成渝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度。

  24.强化社会事业合作及人文交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创新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市场监管等宽领域、制度性合作探索。实施便捷生活行动,推动户籍便捷迁徙、居住证互通互认、两地就医直接结算、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公租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等政策落地,总结推广政务服务异地通办等经验。抓实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建立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挖掘文化艺术、旅游产业等方面合作亮点,推动优质资源与优质企业对接,合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继续建好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江北区形象展示中心。加强干部人才互派交流。

  25.完善合作机制。健全友好城市战略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抓紧落实与四川省德阳市、泸州市、攀枝花市等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事项,健全产业、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和项目。新签约一批战略合作城市,广泛开展结对合作。

  八、全面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紧扣主城都市区两江四岸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加强区域联动和工作协同,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努力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品质,切实发挥支撑、辐射、带动作用。

  26.深度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增强带动能级,发挥辐射作用,落实“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加大与“两群”地区在产业转移、项目推介、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对接支持力度。发挥经济优势,探索与“两群”地区生态优势互补发展,增强“一区两群”整体功能。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深化“万企帮万村·江北在行动”,发展壮大中国西部消费扶贫中心。落实协调发展理念,调整优化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机制,建成区着重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整体品质;新片区注重规划优化、加快实施进度,重点推进长安三工厂片区开发建设,深化长安四工厂用途研究;推动黑石子垃圾处理场彻底关停,加快盘活利用;大力支持寸滩游轮母港建设,以花园城市、智慧生态新城标准打造寸滩—唐家沱片区;推进郭家沱望江片区城市有机更新,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加快五宝片区城市化进程,用好明月湖生态资源,在深化研究五宝片区功能基础上,有序推进开发建设。

  27.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格局,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管廊体系,前瞻布局新建区域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推动上中下段地区均衡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规划、建设两大环节,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增强规划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美化城市设计,做好重点区域总体形象设计管理,加强城市建筑形态控制,全力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江北嘴片区整体提升项目,打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水城市景观风貌。细化城市管理,常态化推行“马路办公”,加快建设智慧城管三期项目,推进鲜花添彩、园林添绿、灯光添亮,持续办好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留住城市记忆,推出洋炮局、寸滩老街等特色文化街区,恢复建好莺花渡、莺花巷、莺花厢。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落实城市更新行动,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市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8.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力争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先行先试。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动“三社”融合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鼓励金融、商贸等优势资本、人才、技术“上山下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九、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努力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更多基层探索、实践经验。

  29.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区属国企市场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推动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偿机制,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区。健全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速涌现、竞相发展的系列政策。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30.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宣传解释、系统集成、落地落实,协同配套区级政策。在新增长点培育、降低民间投资门槛、旧城改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出台一批引导性政策。严把招商引资政策关,强化 设计、全面评估,更加突出功能性。健全经济运行科学分析和 调度机制,加强区域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事项。落实统计现代化改革。

  31.健全现代财税金融运行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统筹,促进形成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优化街镇财政管理体制,大力保障重点民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积极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

  3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强政府决策事前评估、事后评价,减少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提升市场监管综合能力;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窗办”“一网办”“一次办”,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探索建设提供综合服务的市民中心。深化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持续开展“三送两办一访”行动,分级分类做好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发布江北区高质量发展“机遇清单”。

  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在全市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33.提升开放平台。用好用活全市出海出境大通道,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快车,发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效应。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带动作用,推动一批标志性、可视化重大项目落地,争取建设金融科技示范区。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江北板块建设,落实系统性、制度型开放要求,在物流金融、多式联运等方面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协同协力推动寸滩保税港区水港保税功能延展至果园港。以国际友好城市为纽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新金融峰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等重要展会,积极争取承办各类国际国内高水平峰会、论坛。

  34.壮大开放型经济。以数据开放、金融开放、运输开放、人才开放为重点,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培育出口产业示范集群,协调发展一般贸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支持发展服务外包、数字经济、金融等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保税+”贸易,推动跨境电商突破发展。落实《外商投资法》,推行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服务管家,推动外商投资重大项目落地。拓展对外合作经贸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地区经贸往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高位对接国际先进投资和贸易规则,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持之以恒招商引资,集聚更多开放资源。

  35.完善开放配套。健全开放配套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医院、城市双语标识等硬件设施,探索建设城市候机港,争取布局领事机构。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抓好外籍人才引进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落实出入境便利化服务措施,在江北嘴等片区探索推广双语政务服务。弘扬开放精神,培育开放文化。

  十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江北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36.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网络文明建设。

  37.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建立文艺精品选拔、出版、推广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加快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把区图书馆建成全市 图书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益性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强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广“文物活化”工程,打造多姿多彩的主题馆、陈列馆、风貌展示馆,让更多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用好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金融博物馆等宝贵资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展体育运动,开展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打造特色体育赛事品牌,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38.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反映人民审美追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电竞等产业。合理规划和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精品式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39.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蓬勃发展。把握“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统筹供给与需求、人文和生态,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建设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以铁山坪景区、鸿恩寺景区、观音桥商圈、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明月山御临河景区、北滨路经济带等为目的地,统筹公园、绿地、建筑、街道等要素,整体提升旅游功能,实现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持续推进“文化珍珠链”行动,精心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培育壮大旅游业市场主体,打造一批高质量旅游服务商,推出一批“江北范”文旅产品。加强“古城巴郡、时尚江北”文旅宣传推介。

  十二、深入践行“两山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手抓山水江北拒绝污染,一手抓山水绿色变百姓红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0.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江河湖泊、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水灾害防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提升生态屏障质量。全面推行林长制,建设长江、嘉陵江流域江北段生态廊道,统筹整治自然保护地、“四山”等违法违建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实施河湖长制,加强重点河流生态保护治理,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深化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41.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江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餐饮油烟、扬尘污染等整治行动,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抓好城乡生活污水防治、黑臭水体治理、“清水绿岸”水质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重点工作,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深化消落带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持续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深化“无废城市”建设,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42.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广阳岛江北片区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公共空间生态修复、路网体系功能完善,把江河岸线建成生态线、旅游线、黄金岸线,让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林地变宝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转型,运用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技术。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家园意识。

  43.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化、平台化建设。建立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推行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快构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环保产业。

  十三、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4.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 性。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45.把稳就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6.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提升校点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一批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集团化办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升公办幼儿园数量质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发展更加优质、更具特色的基础教育,探索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六年一贯制学习和一体化育人机制,打造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特色名校。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探索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队伍,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引育计划,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加快建设未来学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7.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48.推进健康江北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并完善全民健康促进政策,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织牢公共卫生服务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区疾控中心硬件设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医院布局,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样”思路,医院、医院为引领,以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提档升级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为依托,医院联合体。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医院。推广远程医疗。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9.落地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抓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进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发展智慧养老。

  50.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社区)组织负担。提升社区服务阵地集约化水平,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深化“枫桥经验”重庆行动,总结推广老马工作法、社会微治理等基层治理实践,打造社会治理品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成果。

  十四、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北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确保江北大局安定、社会安宁。

  51.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全面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52.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化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53.突出抓好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完善现代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探索设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平台,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行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确保全区政府债务风险始终可控。强化粮油市场供应监测,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54.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校园、医院、高层建筑和自然灾害等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疫苗监管,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和健康底线。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常治常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55.深化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推动实战化训练演练与信息手段集成应用,整体提升应战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进程,推动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聚力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完善双拥共建机制,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十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我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调动全区上下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积极力量,汇聚强大工作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56.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集体学习“ 议题”制度,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査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 研判,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57.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58.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 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推动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失实反映澄清机制、失责领导下派整改机制等深化运用、落地见效。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59.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区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深耕基层、深耕经贸、深耕人文。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全面加强依法治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6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按照本次区委全会要求,制定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坚持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落实。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有部署、市委有安排、江北有行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奋力谱写江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建设全市“两高”示范区和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新篇章!

来源:江北报

编辑:孙启凡

声明:江北国资推送稿件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tzuoer.com/whct/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