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1月6日,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内,一场声音盛宴在这里上演,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重庆市首届寻找最美朗读者诵读大赛总决赛,在这里隆重举行。
大赛自去年6月启动,经过海选、片区赛等环节,超过名选手报名参加,经历了层层筛选,最终青少年组、成人组的25位选手,脱颖而出,在这里进行最后的角逐。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万州二中的00后谭丰果和来自黔江区广播电视台的85后新闻主播杨阳,分别斩获青少年组和成人组的“最美朗读者”殊荣。
黔江区另一名青少年组选手、来自黔江中学的陈燕翎也取得了青少年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在此次比赛,黔江区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根据规则,25名选手每人都分3个环节展示了自己的诵读功力和阅读内涵。“首先,选手需要诵读一段约字的抽签确定篇目文章。这主要是考查选手基本的朗读能力和阅读感知能力。”据主办方介绍,随后选手可以现场展示自己的自选篇目诵读,“这个环节他可以用上自己准备的背景音乐、PPT,这主要是考查他的技巧、情感爆发,声音美感和临场发挥。”
此外,还有涉及阅读知识层面的第三道“关”在等着选手:重庆的各种名胜,地理文化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识他们知多少。最终,由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刘明惠、重庆广电集团播音主持专委会主任祝克非等专家组成的专业评审团,打分选出了两位“最美朗读者”。
小编趁此机会去扒拉扒拉我们身边这位杨阳同学的资料,特给大家奉上——
获“最美朗读者”称号的杨阳,年出生的他,老家在山西,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和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目前是黔江区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据他说,他从小就对朗读艺术感兴趣,在大学期间错过了全国大学生齐越朗诵艺术节,现在还后悔不已。这次在重庆市诵读大赛一举夺魁,也算是圆了大学时的梦。
在自选篇目朗诵环节,杨阳选择的是知名诗人昌耀的《河床》,作者优秀的诗文配上杨阳情感充沛的朗诵,立刻将青藏高原的壮美展现在观众面前,当朗诵结束,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评委老师也给他打出了97.00的高分,
杨阳坦言,四年前,因为热爱,来到了美丽的黔江,在黔江的四年时间里,作为黔江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有机会参加各种场合的主持,经过工作中的反复打磨,自己的语言表达功底更加深厚,同时在声音表达上也更加成熟。所以在这次大赛中他能取得优异成绩,决非偶然。
杨阳希望,能立足黔江广播电视台这一平台,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让观众对声音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让更多人爱上语言艺术。
杨阳:爱阅读,不纠结有一个禅宗故事很有趣,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什么?”
师父说:“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再问:“那你得道开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呢?”
师父说:“还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纳闷儿:“哪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
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现在砍柴的时候就砍柴,挑水时候就挑水,做饭的时候就做饭。”
对于读书,我自认为是开悟了的,学生时代为了考学而读书,现在参加工作了,现在只是因为喜欢读书。
记得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坐在山西黄土砌成的土房子门口,在秋日暖暖的日光里阅读,读的挺杂:《奥特曼》《葫芦娃》《抗日英雄杨靖宇》《九阴九阳》,因条件限制,有的甚至是盗版书,印刷劣质,有不少的错别字。但毕竟那时没有电视、平板电脑、手机,所以只能通过读书来打发时光,常常是太阳下山,夜暮降临,完全看不到天光了,才不舍地合上书,进屋写作业。
如今,不仅印刷水平大大提高,而且阅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所以,一旦扎到书海里就不想出来了。只是阅读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杂,大学的时候读文学,工作后的某一阶段读人物传记,现阶段读个人成长方法论,为了带动更多人的阅读,我还主持了一档读书类栏目《书香黔江》,节目口号是“全民阅读,书香黔江”阅读的主体是“全民”,只要人人爱读书、会读书,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阅读见证了我不同的人生状态和精神追求,也让我学会了“不纠结,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一切。”用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有时候想想,阅读,确实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方式。我凡事喜欢类比,阅读就像是打太极,太极讲内外兼修,外是站桩,就是找生存的根基,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安身立命的真本事,就一定站得稳;内是练丹田气,怎样防治白癜风白癜风如何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