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被统筹成“双一流”成为未来国家重点建设的项目,那么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在市场上真的具备竞争力吗?阿里、华为等知名企业会认可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吗?
数据来源
年9月,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9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8所,合计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3所大学“一个校名、两地办学”,因此,本次统计实际覆盖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因部分高校未在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签约人数较多的单位以及具体签约人数,此次统计以75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为有效数据来源,包括65所“公布签约人数较多的单位以及具体签约人数”的高校和10所“公布了签约人数较多的单位但未公布具体签约人数”的高校。
不是所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都公布重要签约单位及签约人数,《“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数鉴》只是基于已有数据对高校毕业生流向做分析,不代表用人方在当年校园招聘的完整数量,也不是完整反映“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进入文中涉及的用人方毕业生总量。《“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数鉴》基本未涉及通过各级公务员考试进入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
评价方法
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评价:双向选择度、生源多元率和供需契合度。
双向选择度:毕业生(高校)与用人方属于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入职用人方的人数是双向选择度的重要体现;
生源多元率:高校毕业生进入某一用人单位的难易程度,体现于用人方从多少高校选用人才;
供需契合度:高校与用人单位彼此“中意”,体现于院校类型与毕业生签约单位的契合程度(列出前三位)。
报告分析
65个公布部分签约单位和签约人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如无特别说明,下文数据皆来自上述65个报告)显示,届“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签约用人方家,其中签约人数10人以下家,占总数的近一半;签约人数人以上共家,占总数的10.76%。
图“双一流”建设高校用人方签约人数分布
签约人数在0人以上的用人方共16家,其中13家国企,3家民企。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在基础设施、尖端科技领域作用重要,人才需求量大,在毕业生中认可度高。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加强基础研究,深具创新基因,是我国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等,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录用毕业生专业背景更加多元化。
一、双向选择度
“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情况
大学毕业生求职市场以毕业生、用人方为主体,双方互相选择。大学毕业生入职用人方,完成“双向选择”。毕业生与用人方签约以及签约人数是“双向选择”结果的直接体现。
在就业质量报告就业流向这一统计项目里,“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65所公布签约人数较多的单位以及具体签约人数,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得出“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进入用人方就职人数,共有家用人方进入名单。
根据数量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截取前家用人单位,制作“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一览表”。具体情况如下:
家用人方分为央企、地方国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其他。进入这家用人方的位毕业生中,央企是人,占比48.04%,接近1/2,“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与央企彼此有高认同。
民营企业招聘人数为,占比29.60%,华为、恒大、新东方、阿里巴巴、网易等知名企业招聘人数较多。地方国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类型的单位招聘人数分别为、、,占比分别为10.93%、6.50%、4.93%。
图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用人方性质分析
从用人方所在行业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选择人数排名前三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行业,金融(银行/证券/保险)。
图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用人方所在行业分析
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情况
6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按照办学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师范类、医药类、艺术类、语言类和政法类。
将学校类型与公布的签约单位和签约人数相结合,研制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人数表格(前20)农林类、师范类、医药类、艺术类、语言类和政法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因为数据较少未单独制作榜单。
二、生源多元率
用人方从多少个高校招聘人才,取决于自身需要,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高校毕业生求职这家企业(机构)的难易程度。
例如,用人方只在一所大学招聘毕业生,其它高校的毕业生进入这家单位工作的几率为“零”。用人方从所大学招聘了人才,对这所大学来说,毕业生求职成功率更高,可能性更大,这家用人方招聘来源也更多元。
用人方招聘人员来源多元化的程度称为生源多元率,它不是以用人方招聘的人数而是以招聘毕业生来自多少个高校作为衡量标准。用人方生源多元率高,更多高校毕业生有机会应聘,高校就业部门也可对这样的用人方给予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