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情况分析
从年QS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上榜情况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上榜28所,均为A类大学,占42所的66.67%,发展到世界大学排名新增6所高校,占比达80.95%,23所高校进入前位。上榜的34所高校中排名进步的高校有24所高校,8所高校排名有所下降。从进入世界前位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看,排名到排名新增两所高校,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进步最快,从位提升至53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稳步提升,进入世界前50位。位于世界排名-位的一流高校仅南京大学一所,排名稳定在-位,整体略有下降。位于世界排名-位的一流高校新增1所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山大学排名在波动中有所提升,而北京师范大学相较有所下降。位于世界排名-位的一流高校数量达11所高校,排名到排名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各高校的排名情况变化较大。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等8所高校排名均有所提升。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5所高校排名后退。排名中位于世界排名-位的一流高校数量达10所高校,也在于QS排名总榜单有所,到排名榜单长度增加增0所。一流高校新增6所: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整体排名有所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两所高校从位前后退至-位间。兰州大学成下降最快高校,从排名的-位下降至-0位区间。分项指标相对排名分析
除去得分空缺的数据后对各指标项得分进行相对排名分析,从排名到排名变化可以观察,学术声誉指标相对排名下降的“双一流”高校多于提升的高校数:提升较快的高校有厦门大学(提升73位)、同济大学(提升41位)、浙江大学(提升13位);下降较多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下降95位)、北京理工大学(下降86位)、南开大学(下降74位)、华中科技大学(下降57位)、西安交通大学(下降32位)、北京师范大学(下降29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下降24位)。从排名到排名变化可以观察,雇主声誉指标相对排名变化波动较大:提升较快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提升位)、武汉大学(提升位)、浙江大学(提升46位)、中山大学(提升28位);下降较多的高校有南京大学(下降位)、北京师范大学(下降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降位)、同济大学(下降位)、北京理工大学(下降位)。师生比相对排名变化情况下降的高校多于上升的高校:提升较快的高校有浙江大学(提升位)、复旦大学(提升位)、上海交通大学(提升位)、清华大学(提升22位);下降较多的高校有西安交通大学(下降位)、山东大学(下降位)、同济大学(下降位)、天津大学(下降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降位)、四川大学(下降位)、北京师范大学(下降92位)、厦门大学(下降77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下降61位)、南京大学(下降47位)。国际教师占比相对排名下降的高校多于上升的高校:提升较快的高校有复旦大学(提升81位)、同济大学(提升43位)、北京大学(提升28位);下降较多的高校有中山大学(下降位)、西安交通大学(下降位)、北京师范大学(下降位)、武汉大学(下降73位)、上海交通大学(下降72位)。国际教师占比相对排名均是下降:下降较多的高校有南京大学(下降位)、华东师范大学(下降位)、北京大学(下降位)。每位教员引用率相对排名变化提升的高校多于下降的高校:提升较快的高校有山东大学(提升位)、西安交通大学(提升位)、天津大学(提升位)、同济大学(提升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升位)、华中科技大学(提升位)、武汉大学(提升位)、四川大学(提升位)、北京理工大学(提升位)、北京师范大学(提升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升95位)、华南理工大学(提升75位)、东南大学(提升66位)、厦门大学(提升55位);下降较多的高校有浙江大学(下降位)、兰州大学(下降位)、中山大学(下降位)、复旦大学(下降67位)。具体数据见下表,数据由人工采集整理所得,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指正。整体排名变化情况
学术声誉指标相对排名
雇主声誉指标相对排名
师生比指标相对排名
国际教师占比指标相对排名
国际学生占比指标相对排名
每位教员引用率指标相对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方法论
作者佘仕凤,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编辑
Alice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