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论回到“学校”“教育”本身的学校发展》这篇文章,看到标题中的“学校”“教育”加上了引号,同时文章里的内容,特别是第二标题的“好学校”与“好教育”的引号更为醒目与亮眼,这里的引号既有强调之意,更有嘲讽与相反之味,需要教育者用冷静全面的反思面对学校与教育这个话题。
《论回到“学校”“教育”本身的学校发展》导图
到底何为学校,何为教育,学校和教育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呢,其本质又是什么?其实,近阶段省群学习的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文化等主题文献的内容都在回答这个问题,这些文献既有学理层面的剖析,也有实践层面的操作路径。
学校和教育不可分离,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育是学校的根本,但目前,我们教育的现状及学校的发展到底如何呢?尽管一些理论或知识道理都知道,但是实践起来仍是困难重重或千难万阻,如何追寻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教育的理想,更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自我的提升,对此,有必要对当下教育及教育影响下的学校做出客观的剖析。
一、由教育是什么思当下的学校教育
细看论文的发表时间是年,回到十一年后的当下,这所谓的“好教育”与“好学校”依然存在着这些问题。教育的内卷化、异化及剧场化不仅在侵袭着社会、干扰着学校,也一直在影响着校长、教师及家长。
就如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在年孩子“小升初”时,就将孩子送到周边邻市的“好学校”(当然这里的引号是强调的意思)——淮阴中学就读,从初中三年孩子住校每个周末的来回接送到高中三年的淮高附近的租房,爷爷奶奶的陪护照顾及我周末两日与老人的换岗等等,在孩子的教育及学校的选择上,六年的求学中,家长付出了许多精力、人力与财力。这“折腾”的背后,其实缘于自我教育的焦虑,害怕孩子成绩低于别人,担心当地的学校的教育条件及教师师资的配备,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美好的前景等等,现在思考这背后不就是教育的“内卷化”或“剧场化”造成的吗,看别人择校也跟着择校,看别人的孩子考上名校心想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于是有了“前面有人站起看戏”,我也不自主的“跟着站起看戏”,否则我将被淹没在“教育的人群”中。但在家长们“积极行动”的同时,我们顾及的仅是自己的想法甚至是自己的脸面和虚荣心的满足,从未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需要外地的教育吗?孩子喜欢吗?他能适应吗?他愿意接受六年无固定住所的奔波吗?……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学校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却一再被社会和家长裹挟,不再是为了教育的理想而出发,而是为了迎合社会、迎合家长的需求而改变教育的初心。就如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可以全然不顾幼儿教育的规律,在幼儿园大班教幼儿大量学习拼音,书写汉字和数学计算等等,此时教育的出发点不是着眼于孩子的发展,而是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和社会的评价,这就导致教育的异化。
二、由学校的教育观其背后的原因
“我们通常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应付我们路途中遇到的问题,而我们忘了为什么当初会走在这条路上”。之所以教育有“发展”与“目的”的分离,有“好学校”与“好教育”的分离,直接原因就是教育实践与管理中的“效率”追求,而其根源则在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对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影响。
在当下信息时代“短、平、快”的节奏中,教育已经改变过去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模式,一切以“快”字当下的社会也带动教育“快”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学校的功能、教育的评价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的发展,但是当下的教育已经窄化为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于是“高分低能”的“时代儿”也就由此生发。
从学校的功能看,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如今的教育连作业量、睡眠时间、阅读书目、手机管理等等细微的常识,都需要教育部来出面干预,可见我们的学校教育走偏了方向,这些生活或教育的常识,需要教育部来发声,这已是教育的最后一道屏障了,可见我们教育的异化非一日之寒,今后能否正常,还需努力。
在学校的评价来看,现在社会及家长,包括教育领导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