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需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基本知识,现在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落地,如何做好新时代教育的“加减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重点研讨的课题。
面临新课改和“双减”的机遇与挑战,红河州教育系统加大力度促进教育发展,很多学校的课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双减’旨在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蒙自市第二小学校长高飞雁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全面落实“双减”,要着力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同时拓展学习空间,赋能学生成长,打造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态圈。学校开展研学活动,是从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心中。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课堂,除了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外,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外更加轻松获取知识也很重要。红色文化走进校园活动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举措,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更是“双减”政策之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红色文艺汇演
蒙自市第二小学将本地传统文化与党史知识融入学校研学教育中,让孩子们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随着课堂内容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课堂效率也有提高。
丰富的研学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灵活。“走出校园,深入实践。通过研学活动,我深刻感受到本土红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蒙自市第二小学学生娄楚涵在参加完研学活动后,受益匪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少而精。自“双减”开展以来,老师虽然要花费更多心思,但学生们的学习却变得更有意义。自年9月开始,蒙自市第二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推出了研学活动,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我州教育系统积极借鉴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过制定“一校一案”实施方案,采取“5+2”课后服务模式(即学校周一至周五开展课后服务,每天服务两小时),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将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孩子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直接在学校组织的‘四点课堂’上由老师辅导完成全部作业,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每年还能省下一两万元参加校外培训的费用。”谈到课后服务的改善,市民李雪莲作为学生家长非常高兴。
无论是作业辅导还是艺体培训,如今我州各地中小学课堂内外充满欢声笑语,异彩纷呈的课后延时服务既为孩子们提供了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找到自信、放飞自我。
我州新时代教育的“双减”探索还将继续以重构良好教育生态作为切入点,推动学校教育提质增效,使学校教育变得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