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夏枯草(拉丁学名:Prunellavulgaris),俗称牛对头,又称九重楼、铁色草、大头花、棒柱头花、羊肠菜、锣锤草、六月干、棒头柱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节上长有须根。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可以清火明目,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作用。
——搜狗百科
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
功能主治清肝,散结。治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2.瘰疬,瘿瘤
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
3.乳痈肿痛
本品既能清热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本草汇言》)。若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青囊秘传》)。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2.《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3.《重庆堂笔记》:“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食疗做法
夏枯草煲猪肉主料:猪肉(瘦)克,夏枯草20克,姜5克,盐10克料酒5克,白砂糖2克,味精1克
做法:1.将猪瘦肉洗净,切成长3厘米、宽1厘米的肉丝;
2.夏枯草洗净,切段;
3.姜切片;
4.葱切段;
5.将夏枯草放入锅内,加水用文火熬出药汁约克,盛入碗内待用;
6.锅烧热后放入菜油,油至六成热时,倒入肉丝煸炒;
7.肉丝变色时放入绍酒、姜、葱、白糖、食盐,煸炒至七八成熟;
8.放入夏枯草药汁液,加适量清水,煮沸;
9.转用文火烧至肉丝酥烂,加味精等调料即可。
药用价值:1.本品有清肝热、散郁结、降血压之功效;
2.适用于高血压病、头晕目眩、肝肿大、肺结核低热等症。
夏枯草鱼头汤主料:草鱼头1个(重约克),夏枯草10克,郁金9克,佛手9克,生姜15克,红枣6枚。
做法:1.草鱼头洗净、去鳃。夏枯草、郁金、佛手、姜、枣洗净。
2.将鱼头、夏枯草、郁金、佛手及调料一起放入瓦锅内,文火煮1.5~2小时。加盐调味,即成。
药用价值: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夏枯草黄豆脊骨汤主料:脊骨克,夏枯草15克,黄豆30克,盐、鸡精各3克
做法:1.脊骨洗净,斩件;夏枯草洗净略修;黄豆洗净,浸水30分钟。
2.砂煲注水烧开,下脊骨煮尽血水,倒出洗净。
3.砂煲注入清水后,放入脊骨、黄豆用大火烧开,放进夏枯草,改小火炖煮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药用价值:提神健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