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年新冠疫情爆发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造成收纳估计,智联招聘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就业市场调查分析,以CIER指数(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为标准判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CIER指数越高,就业状况越好。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就业市场较为低迷,但高校毕业生仍能适应环境变化,总体来看,可以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持乐观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公司于年2月13日至年3月27日,通过网络问卷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在线调查,共收集样本个。其中,毕业生样本为个。
本报告主要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进学校所在地不仅覆盖全国引省市,还有部分境外地区的学生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大学生个人特征来看,性别比例方面,男性占比为41.9%女性占比为58.1;户籍类型方面,农村户籍为60.6%;城市户籍为39.4%0从大学生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学历较多,为74.4%,而大专生和研究生占比相对较少,分别为16.8%和8.8%。
从学校类型来看,普通本科的毕业生占比最多,为63.1,来自专科院校、双一流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18.0%.16.8%和2.2%
本报结合该调查数据进行数据解读,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分析
年大学生就业市场景气明显下降
招聘需求与申请季度对比数据显示,年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为万,占全国需求的10.19%,求职申请人数为万,占全国供给的10.56%。
与年第四季度相比,本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求职申请人数则增加,大学生CIER指数呈现季节性回落。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综合影响下,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但求职申请人数增加,导致CIER指数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即就业市场并不景气。
综在疫情突发事件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两端均受到一定影响,使得本季度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艰难。
不同行业就业景气差异明显
从行业角度看,不同行业间的就业景气差异较大。
就业景气较好的五个行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行业排名分别为中介服务行业、教育/培训/院校、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保险业等。其中,医药生物工程行业在此次疫情背景下表现出较好的就业形势。
就业景气较差的五个行业
从就业景气较差的行业来看,大学生在网络游戏、印刷/包装/造纸、交通/运输、电气/电力/水利、能源/矿产/采掘/冶炼和IT服务(系统/数据维护)的就业景气相对较低,就业竞争激烈。
根据智联招聘网站工作人员透露,今年网络游戏业招聘需求人数较之去年少了将近一半,而求职申请人数却仍在增加。
此外,受此次疫情影响,交通/运输、IT服务(系统/数据维护)、旅游/度假、汽车/摩托车等行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
部分职业人才短缺,就业形式较好
就业景气较好的五种职业
分职业来看,在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销售业务、技工/操作工、教育/培训等职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表明在这些职业中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明显。
此外,本次疫情导致生物/医疗/职业的CIER指数较高。
就业景气较差的五种职业
在就业景气较差的职业中,主要为IT管理/项目协调、硬件开发、公关/媒介、测试、广告/会展,这些职业的CIER数均呈现同比下降。
据了解,由于财经、会计、税务、法律等职业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较多,但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同比出现明显下降,使得这些职业的CIER指数也相对较低,求职竞争较为激烈。
东北地区CIER指数变动小
中东西地区明显下降
不同地区CIER指数季度对比
本季度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学生CIER指数相对较高,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的CIER指数较低。
年第一季度东北地区大学生CIER指数最高。一方面是因为东北地区在年初疫情不严重,企业招聘需求受到冲击较小;另一方面,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东北地区供给人数在下降,而其它地区供给人数在上升,供需失衡导致CIER指数较高。
此外,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CIER指数依次下降,分别为1.43,1.14和1.08,与上季度相比,受招聘需求人数减少和求职申请人数增加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CIER指数明显降低。
一线城市就业竞争激烈
二三线城市就业形式较好
不同城市等级CIER指数
第一季度,大学生的CIER指数呈现一线、新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依次递增的趋势。
其中,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分别为0.68和0.92,就业竞争激烈;二线和三线城市的CIER指数分别为1.20和1.83,就业市场相对宽松。
据分析,本季度受企业招聘需求人数减少的影响,各类城市大学生的CIER指数均有下降。
其中,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的同时,求职申请人数在增加;而一线城市的招聘需求和求职供给两端均在减少,且求职申请人数降幅小于招聘需求人数,因此CIER指数有所下降。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
高校毕业生去向
高校毕业生去向
从总体来看,单位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
其中,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升学;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
分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去向有所差异。硕士生主要选择单位就业,这一比例接近90%;本科生更倾向于升学,尤其对于双一流院校的学生而言,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更高;而大专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或其他等就业去向的占比要高于其他群体。
一线城市仍是就业首选
毕业生最期待工作的十大城市
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首要选择。
在本次调查中,毕业生最期望工作的城市前十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庆、郑州。
据分析,这些城市的知名企业数量及就业机会较多,同时人才竟争也相对激励。
除此,一些二线城市,例如石家庄、沈阳、太原、南宁、长春、呼和浩特、南昌等,这些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主,近年来发展迅速,也逐渐成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首选之地。
新经济行业成为毕业生最爱
岗位竞争激烈
高校毕业生最期待的十大行业
毕业生更倾向于新经济行业就业。具体来看,期望就职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金融业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0.7%,9.2%和8.1%。
这些行业主要为新经济行业,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发展空间较好,与当下新一代求职者择业需求相契合。
具体到岗位层面,毕业生更青睐于技术、财务/审计/税务、行政/后勤/文秘、运营等岗位,所占比例分别为18.3%,12.9%,11.6%和9.4%。
这也进一步反映了与这些岗位对应的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求职竟争相对激烈。
国企、民企仍是大学生“最爱”
薪资期望较为保守
毕业生期待就业的企业类型
从期望就业的企业类型来看,更多毕业生期望进入国有、民营企业。具体来看,期望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最多,为36.0%;其次,为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5.1%,再次,为三资企业和事业单位,比例分别为16.0%和14.0%;而选择国家机关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
毕业生期望薪酬分布
高校大学生毕业期望薪酬主要集中在元一元和元一元两个区间,经测算平均期望薪酬约元。
另外,根据分析,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分布情况有所差异。硕士生的期望薪酬均要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科研院所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最高,其次为双一流院校学生,再次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最后为专科院校学生。
薪酬和职业发展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