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烧烤,轻轨索道,那个叫山城的重庆,有

「围城随笔」系列是我所有零碎旅程的札记

1:最近降温了哈,大家秋衣秋裤要考虑起来了。

2:上周推送了记录片《勒不是重庆》的上集,瞬间感觉伤了元气;

其实我在拍摄视频的同时也会顺手拍摄一些照片,所以本周开始推送,算是给视频做一个随笔形式的补充,不算是游记,文笔也不讲究,就当是在被窝里跟大家随便聊聊罢了。(好像有哪里不对...)

3:没看过记录片的同学,可以点这排蓝色的字......算了,我直接放上来好了.....

以下是图文咯

在年年末的时候,重庆开始逐渐火了起来;接着重庆市市长一卸任,这把火马上就溜到了沿海城市的某个圈子里......而那时候对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来说,家乡的火热虽然让我感到一丝诧异,但却也没有那么认真的去在意。

直到......

最熟悉陌生的不是前女友

上海,一个寒冷冬夜。

我朋友兼老乡眼镜儿在楼下遛狗,不知道接了谁的电话后开始嘴角抽搐,兴奋异常,回家开门就冲我喊:

快点!快点!快点回重庆!

我听这阵势有点大,一脸懵逼的把视线从电脑上移开,抬头看了看这位归乡心切的沪飘游子,不免心里有些小感动:眼镜儿,你也想家了嘛?

赶紧回去买房!重庆现在房价一直在暴涨!!!

顿时觉得那个冬夜特别的寒冷......

后来我才知道,就在眼镜儿嚎的那个周末,他认识的一个朋友下班后就直接组团奔去了机场,神神秘秘的坐上了当晚从上海直飞重庆的航班——那时的外地炒房团和散客早就听到了风声,开始结队去重庆炒房了。

果真在接下来不久,重庆市区房价开始暴涨,尔后铺天盖地有关重庆的短视频,公号文章,媒体报道以及朋友圈里当地朋友们的阵阵牢骚就开始出现在了自己的视野中。

重庆在网络上火了,我和在外地的重庆小伙伴都还不太习惯。

当我真正回到重庆并站在江边,看着灯火辉煌的,听到里各个地方的口音,真就怀疑这是不是我记忆当中的那个自得其乐,浓重深刻的山城重庆。

记得街边卖水果的小摊贩笑嘻嘻地用椒盐普通话(带浓郁重庆口音的普通话)问我:老斯~菠萝看哈不嘛?抿甜得很咯~~来告(尝试)一哈嘛~~

我哭笑不得的回她一句:你还是缩重庆话嘛!你勒个普通话我听到起打闪闪......(颤抖)

那一瞬间,重庆突然变成了我最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而山城里的老百姓,你又是否习惯这座处于巨变时期的重庆城呢?

关于重庆(不喜可略过这节)

我的家乡重庆属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三千多万,是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且最年轻的直辖市。

这里的气候可谓十分的宜人和喜人,基本是冬巨冷夏巨热。

因为空气湿度大,冬天是那种钻心的冷,穿再多都没用......啥?开暖气?对不起,重庆是南方城市,没集中供暖。??

而夏天就不说了,三大之首那可不是浪得虚名!

以前重庆坊间有句调侃的话,结婚不看你有没有房车,而是看你卧室有没有装空调;反正我记得大学时期有一年夏天特别热,而周边又停了电,我是坐在厕所里,敷着湿毛巾睡的;而且那一年还有个新闻,说是在渝务工的非医院了。

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重庆

刚好处在我国地理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重庆虽然人口众多,但其实辖区面积相当大,足有8.24万平方公里之广。

很惭愧的说,因为老重庆道路不畅,加上我长大后又不在重庆,所以很多偏远山区甚至出名景区我也只是听说过,但并没有去过,心心念的都是西藏和大西北,所以自己的家乡倒是给忽略了。

而其实现在就算是早已通了高速,从主城区域通往最东部的山区,也需要5-7个小时,所以更别提当年了,有钱就直接飞去外省市旅游了。

重庆辖区

重庆因为辖区面积大,又处于山区,丘陵,峡谷和平原地貌混合地带,所以通常来说,重庆人口中的“重庆”,其实更多的是指位于重庆西部经济较发达的主城区域。

比如:长江流域的或者是位于中梁山脉和铜锣山脉之间的。

主城区域

卫星地图上看主城区貌似平坦河谷,实则长江两岸都是山坡,说得好听叫“错落有致”;讲得通俗点,就叫“爬坡上坎儿”。

而这片区域,既承载了我对重庆城区所有的回忆,也基本承载了现在重庆城市旅游的所有网红打卡区域。

渝中半岛是个百宝箱

特别是渝中半岛内的商圈,以前的批发市场,,等等。我想很多半岛外的重庆朋友,小时候都有其相似的回忆,那时候去渝中半岛,去解放碑,就是去进城看稀奇的。

当然现在早已是时过境迁,重庆的商圈和新城也早就是遍地开花,但是渝中半岛作为山城重庆最早开始发迹的地方,依然是重庆人民内心不可动摇的精神堡垒。

所以外地来的游客,基本都会把渝中半岛作为游览山城的第一站.......当然,这里面肯定不包括我,因为我一开始的老家并不在渝中半岛。

我出生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小县城有个很随便的名字,叫。

鱼洞的老城区位于重庆城区以南,长江的上游,是个少有外人打扰,安安稳稳的小地方。

这名字听似随意,现在细细品来,倒是很具有山城人民直白个性的——因为就是以前这里江底有个洞,洞里面很多鱼,就叫做了,明明很爽快是不是!?

鱼洞在旧时是长江著名的水驿

但记得上高中时,班上曾转学来了俩渝中区的同学(俗称城里人),一问我家在哪儿,老实憨厚的我说家在,她俩就笑了,说:这名字好土哦~鱼洞~~嘿嘿嘿~~~(我现在脑袋里都回响着这笑声)随即周围的同学都笑了。

我那时候脸皮薄,红着脸抬头一看,发现只有一个文静女生没有笑,她低着头坐在一边假装看着书......刹那间我就觉得她是有内涵的,是个有深度且不一样的女同学。

后来经过一盘问,人家女孩子才羞答答地把头抬了起来,怯生生地说了一句:我家.....我家....我家在.........

我硬是没忍住,也跟着笑了。

在下游,源于那里有个山洞,传说洞中藏有鲁班的优质木材而得名,明明也很爽快是不是?

鱼洞这个县城在我小时候,远没有你现在看到的这么大,它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城乡结合部一样,生活在这里的小镇居民都是在自得其乐,安安静静的生活。

长江在这里转弯时,曾留下一个很大的河沙坝

如今似乎已经消失

也可能是因为这里有条宽阔的大江和奔流不止的江水,所以不管是在菜市场卖菜的农民,还是在街上凭手艺吃饭的师傅,亦或者厂里上班的职工——那时候的左邻右舍心胸都是豁达开朗乐观的。

直到小镇上的工厂和企业在某个时候开始纷纷倒闭,大家贫富开始拉开差距,有人眼红得到,有人哀嚎失去......这些平衡和关系才开始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但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并不了解那个时代给父母在生活上带来的痛苦和艰辛。

老“鱼洞大桥”和箭滩河

我最早的老家在这座老“鱼洞大桥”的附近,右边是鱼洞最早发迹的地方,左边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开始建设的新城区。(现在其实也是老城区了)

若时间再往前推一推,以前左岸都是菜地,那时人们是需要靠一种叫做“扯扯渡”的渡江工具,才能从左岸跑到右岸来赶集。

在这之后有了老鱼洞大桥,左岸的居民才不用承受汛期时所带来的洪涝凶险。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这里时,却发现很多事物依旧维持着它原来的格局和节奏。

拔火罐卖草药的师傅已经变成了大爷,摊位不变,行当不变

“勒块水泥屋顶是直接连到街边的,所以这里便成了周围男的吃了晚饭出来吹夸夸(闲谈)的地方,那个时候他们吸的烟都是宝牌儿和翡翠(劣质烟),但是讲的话都是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

后来关心国际形势的人留下了,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tzuoer.com/lsyg/5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