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山东是教育大省、生源大省,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数量达到60.68万人,占全国总量的7.63%。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56.54万人,师范类毕业生4.14万人,增量增幅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截止年12月底,山东省共有57.17万届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单位,总体就业率为94.22%,同比增长0.45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工学就业率最高,本科生农学就业率最高。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1毕业生规模
年,山东省普通高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共计所,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人数56.54万人,较去年增加5.60万人,增幅为10.99%,生源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2
毕业生结构
学历结构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生源数量按学历结构统计,专科(高职)生最多,为31.78万人,占56.20%;其次是本科生,为22.73万人,占40.21%;另外,研究生2.03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0.12万人,硕士研究生1.91万人),占3.59%。
学科门类分布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生源数量按学科门类统计,研究生排名前三位的是工学、医学和管理学,比例分别为35.38%、17.33%和12.78%。各学科门类生源情况如下表所示:
本科生排名前三位的是工学、管理学和文学,比例分别为35.92%、19.93%和13.68%。各学科门类生源情况如下表所示:
专科生涵盖19个专业大类,其中生源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是财经、医药卫生和制造大类。各专业大类生源情况如下表所示:
性别结构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生源数量按性别统计,男生26.68万人,占47.18%;女生29.86万人,占52.82%,高于男生5.64个百分点。
民族结构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生源数量按民族统计,生源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名族分别是汉族、回族和满族,所占比例分别为97.93%、0.60%和0.36%。各民族生源情况如下:
生源地结构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生源数量按生源地统计,山东生源毕业生43.19万人,占76.38%。山东省内17市地中,排名前五位的是潍坊、临沂、青岛、菏泽和济宁。各生源地生源情况如下:
外省生源毕业生13.35万人,占23.62%,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重庆、江苏等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排名前五位分别是江苏、山西、甘肃、安徽和河南五省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源情况如下:
3
毕业生就业率
截至报告期,山东省56.54万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实现就业人数53.33万人,总体就业率为94.32%。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增幅为0.44个百分点。
按学历统计
截至报告期,山东省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按学历统计,研究生落实就业人数1.88万人,就业率为92.61%。其中,博士研究生落实就业人数为0.11万人,就业率为88.00%;硕士研究生落实就业人数为1.77万人,就业率为92.71%。
本科生实现就业人数21.03万人,就业率为92.51%。其中,双学位毕业生就业率为%。
专科生实现就业人数30.42万人,就业率为95.74%。
各学历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如下:
按学科门类统计
截至报告期,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是工学,就业率为94.98%;其次是农学,就业率为94.59%;除此之外,就业率超过90%的学科有4个,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医学和理学。各学科门类就业率如下表所示:
本科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是农学,就业率为95.88%;其次是工学,就业率为94.33%;此外,就业率超过90%的学科有6个,分别是理学、法学、医学、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各学科门类就业率如下:
专科生各专业大类就业率均超过93%。其中就业率最高的是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就业率为98.50%;其次是制造大类,就业率为97.42%。各学科门类就业率如下:
按性别统计
截至报告期,男生实现就业人数25.34万人,就业率为95.00%;女生实现就业人数27.99万人,就业率为93.72%。低于男生就业率1.28个百分点,低于总体就业率0.6个百分点。
4
毕业生就业方式
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包括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就业、非派遣省外签约就业、升学、出国、基层项目、应征入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科研助理、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和其他方式就业等十二种就业方式。
截至报告期,山东省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劳动合同就业率最高,为37.64%,其次是协议就业率,为22.20%,升学率排名第三,为10.32%。各种就业方式就业率情况如下:
5
毕业生就业流向
就业地域流向
截至报告期,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按就业地域统计,山东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仍然以省内就业为主,占比78.02%,主要集中在青岛和济南,两市接收毕业生占比达35.10%;出省就业毕业生占20.20%,主要流向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另有1.78%的毕业生就业地域不明确。各地域毕业生就业情况下图所示:
就业行业流向
截至报告期,山东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流向数据显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成为接收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比例为18.83%;山东省制造业受经济下滑的严重影响,接收毕业生的比例仅占10.49%,排列第二;另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是接收毕业生较多的两个行业,比例分别为6.76%和6.55%。各行业接收毕业生情况如下:
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截至报告期,山东省届非师范类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比例为66.14%,其中,国有企业占8.99%,非国有企业占57.15%;另外,到党政机关就业比例为1.48%;到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9.36%;到其他性质单位占23.02%。
6
特殊群体就业情况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特困家庭毕业生共人。截至报告期,有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为94.60%,略高于全省就业率。特困家庭毕业生各种就业方式情况如下: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共评选出名优秀毕业生,截至报告期,有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为95.75%。高于全省就业率1.43个百分点。其中升学率为23.88%,高于全省13.56个百分点。优秀毕业生各种方式就业情况如下: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共人,截至报告期,有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为91.61%,低于全省就业率2.71个百分点。其中,升学率为7.14%,低于全省3.1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毕业生各种方式就业情况如下:
7
未就业毕业生状态
截至报告期,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尚有名未落实就业单位。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当前状态进行统计,正在参加就业见习毕业生名,正在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毕业生名,有求职意愿并正在求职毕业生名,自愿暂不就业毕业生名,另有其他原因不就业毕业生人。
二、届毕业生省外生源就业工作统计
截至报告期,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外省生源毕业生人数人,已就业人数人,就业率为93.82%。其中在山东就业人数人,在鲁就业率为34.57%。对新疆、重庆、青海和西藏四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如下:
新疆籍毕业生人数人,就业总人数为人,就业率为93.98%;在鲁就业人数7人,在鲁就业率为38.99%。
重庆籍毕业生人数人,就业总人数为人,就业率为94.65%;在鲁就业人数人,在鲁就业率为23.23%。
青海籍毕业生人数人,就业总人数为人,就业率为92.80%;在鲁就业人数人,在鲁就业率为35.59%。
西藏籍毕业生人数人,就业总人数人,就业率为71.70%;在鲁就业人数35人,在鲁就业率为16.51%。
三、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
根据“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统计数据,年全省共有2.19万多家会员单位发布高校毕业生用人需求,需求人数共计43.01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1.47万人,同比增长3.54%。
1
招聘地域分布
年单位发布招聘需求按地区统计,单位发布需求人数最多的市地是青岛,发布需求总人数16.51万人,占需求总人数的38.39%;其次是济南,比例为17.85%;潍坊和烟台发布需求人数也较多,比例均超过8%。各市地发布需求人数情况如下图所示:
2
招聘行业分布
年单位发布招聘需求按行业统计,发布毕业生需求人数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依次是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比例分别为19.67%、11.97%、9.80%、9.56%和9.41%。以上五个行业需求人数占需求总人数的60.41%。各行业发布需求情况如下图所示:
3
招聘单位性质分布
年单位发布招聘需求按单位性质统计,企业发布需求人数占总需求人数的89.49%。其中,国有企业占13.14%,非国有企业占76.35%。
4
招聘时间分布
年单位发布招聘需求按发布月份统计,3月份至5月份是发布需求人数比较集中的三个月份,均超过5万人。各月份需求人数发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为做好年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山东省通过“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组织了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网上调查活动,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7.75万份,样本占全省非师范类毕业生总人数的31.40%。对样本统计结果显示,从学历角度统计,研究生问卷0.28万份,占样本量1.58%;本科生问卷6.82万份,占样本量38.42%;专科生问卷10.65份,占样本量60.00%。从性别角度分析,男生8.26万人,占样本量的46.53%;女生9.49人,占样本量53.47%。以下从毕业生对当前工作满意度,对升学、出国满意度,自主创业毕业生情况,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暂不就业毕业生情况,以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六大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1
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及相关分析
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专业对口情况、薪资待遇和工作变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当前工作总体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都比较高。
对毕业生当前工作满意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61.53%的毕业生对当前工作表示“很满意”;认为“较为满意”的占29.54%;认为“基本满意”的占8.20%;“不满意”的比例仅为0.73%。
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状况的综合评价,8项指标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对毕业生当前工作不满意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薪酬制度不合理”和“工作强度(压力)太大”是毕业生选择最多的两个原因,比例分别为34.22%和23.17%。毕业生对当前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当前工作的专业对口率达92.62%。其中,“非常对口”占48.72%;“较为对口”占33.96%;“基本对口”占9.94%。
从不同学历毕业生当前工作的专业对口情况看,专科生“不对口”比例略高。
对毕业生选择专业不相关工作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薪资待遇”是毕业生选择最多的原因,比例达42.11%;其次是“工作环境”,选择比例为16.65%。毕业生选择专业不相关工作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毕业生薪资收入调查一项,根据人反馈数据统计,平均月收入为.60元。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当前月收入平均值看,研究生为.92元,本科生为.45元,专科生为.82元。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工作单位“五险一金”缴纳齐全的占65.77%;“有五险,无一金”的占23.83%;“五险不全”的占6.35%;“完全没有”占4.05%。
对毕业生获取单位录用机会的次数调查数据显示,“1次”最多,占55.03%;其次是“2-3次”,占33.43%;另外,“3-5次”占7.77%,“5次以上”占3.77%。
对毕业生当前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很符合”占46.88%;“基本符合”占44.53%;“不符合”占6.26%;另有2.33%的毕业生从未考虑过。
对毕业生的工作变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3.10%的毕业生一直未调换工作,就业稳定性高;25.29%的毕业生换过1份工作;9.00%的毕业生换过2份工作;1.99%的毕业生换过3份工作;另有0.62%的毕业生换过3份以上的工作。
从不同学历看,研究生就业稳定性略高。
2
毕业生对升学、出国的满意度及相关分析
毕业生对升学、出国的满意度情况和专业对口情况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升学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达98.40%。其中,跨专业升学的比例为4.69%,选择跨专业升学主要考虑“个人兴趣”和“就业前景”两大因素。毕业生对留学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达97.69%,其中,跨专业留学的比例为7.56%,选择跨专业留学主要考虑“个人兴趣”、“自我提升”和“拓展眼界”三方面因素。
对升学学校及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占71.27%;“较为满意”占21.57%;“基本满意”占5.56%;“不满意”比例仅为1.60%。
从不同学历毕业生对升学学校及专业的满意度情况看,专科生“很满意”比例略高。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升学专业与原就读专业相关度较高。其中,“很相关”占68.69%;“基本相关”占26.62%;“不相关”仅占4.69%。
从不同学历看,专科生升学专业与原就读专业相关度比例略高。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兴趣”是毕业生升学选择跨专业就读的最主要原因,选择比例达54.49%;其次是“就业前景”,比例为27.12%。毕业生升学选择跨专业就读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对留学学校及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占67.61%;“较为满意”占23.14%;“基本满意”占6.94%;“不满意”比例仅为2.31%。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留学专业与原就读专业相关度较高。其中,“很相关”占61.46%;“基本相关”占30.98%;“不相关”仅占7.56%。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兴趣”是毕业生留学选择跨专业就读的最主要原因,选择比例达33.24%;其次是“利用更好的教育条件提升自己”,比例为21.84%;“拓展眼界、了解国外的社会和文化”选择比例也较高,占15.24%。毕业生升学选择跨专业就读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3
自主创业毕业生情况分析
大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没有进入社会,商业意识、社会经验、企业管理、财务及营销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大学生创业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应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通过本项调查数据分析,毕业生创业领域选择比较多是“科技成果”和“创意小店”。
调查结果显示,“科技成果”是毕业生创业主要领域,比例达25.22%;其次是“创意小店”,比例为23.15%;“连锁加盟”、“科技服务”和“电子商务”比例也较高,均超过10%。毕业生创业领域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实现个人理想”是毕业生准备创业的主要动机,选择比例达35.65%;其次是“服务社会”,比例为13.70%。毕业生准备创业的动机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缺乏资金”和“个人能力不足”是造成自己创业困难的两个主要原因,比例分别为27.10%和23.57%;“缺乏有效创业指导”的选择比例也较高,占14.12%。毕业生创业困难的原因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
调查数据(本调查题为多选)显示,“参加创业大赛”和“创业扶持资金”是自主创业毕业生最希望获取的两项服务,选择比例分别为21.40%和18.48%;“创业过程跟踪指导”和“创业项目”的选择比例也较高,都超过10%。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4
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项调查数据分析,未就业毕业生基本处于就业准备状态,近半数毕业生在求职准备中,26.17%的毕业生处于备考机关事业单位和升学状态。未就业期间经济来源靠父母支持的占45.27%,靠自己兼职或自由职业赚取生活费的占49.04%。未就业毕业生希望获取的服务主要是就业岗位信息。
对未就业毕业生目前的打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尽早落实就业单位”选择比例最高,达49.74%;其次是“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选择比例为18.31%。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毕业生在未就业期间的经济来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是首要经济来源,比例达45.27%;其次是“兼职”,比例为33.54%。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数据(本调查题为多选)显示,“就业岗位信息”和“政策咨询”是未就业毕业生在求职方面最希望获取的两项服务,选择比例分别为31.95%和21.51%;“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的选择比例也较高,都超过10%。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5
暂不就业毕业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项调查数据分析,毕业生暂不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就业自信心不足以及就业意愿不高造成。家长对孩子暂不就业的情况基本是支持的。这部分学生计划就业的时间以半年居多。
对毕业生暂不就业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感到自己能力素质不够强,先‘充电’”选择比例最高,达32.43%;其次是“对就业没有迫切性”,比例为24.12%;“没有遇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选择比例也较高,占14.23%。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暂不就业毕业生的父母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占73.43%;“不支持也不反对”占20.31%;“反对”占6.26%。
对暂不就业毕业生计划就业的时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半年内”选择人数最多,比例达46.30%;其次是“一年内”,占27.90%;另外,“两年以上”占15.57%,“两年内”占10.23%。
6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及相关分析
本项调查旨在通过学生毕业后半年的社会历练,能够从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服务等方面对母校进行反馈,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本调查题为多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良好的择业平台”是毕业生在母校学习生活期间的三项主要收获,选择比例分别为63.79%、49.07%和43.93%;“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明确了个人发展目标”、“提升了综合素质”的选择比例也较高,均超过20%。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很满意”占77.19%;“较为满意”占19.09%;“基本满意”占3.44%;“不满意”比例仅为0.28%。
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如下表所示:
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各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调查数据显示(本调查题为多选),反馈高校组织“举办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求职面试技巧培训”三项服务的比例较高,分别为72.45%、59.40%和“56.05%”;另外,反馈学校能够“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开展“就业政策宣传”的比例也很高,分别为48.76%和40.40%。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很满意”占75.82%;“较为满意”占18.63%;“基本满意”占4.77%;“不满意”比例仅为0.78%。
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开设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调查数据显示(本调查题为多选),反馈高校“经常举办创业专题讲座”、“组织或举办创业大赛”和开展“创业政策宣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2.34%、56.27%和50.90%;另外,高校“组织创业培训”和“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的反馈比例也较高,均超过35%。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母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占74.42%;“较为满意”占18.89%;“基本满意”占5.56%;“不满意”比例仅为1.13%。
调查数据显示(本调查题为多选),“薪资收入”、“个人发展空间”和“就业地区”是影响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三大主要因素,占比分别为68.06%、52.84%和40.30%;选择“个人兴趣”、“单位性质及规模”和“工作稳定性”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21.22%、19.98%和17.04%。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数据(本调查题为多选)显示,“知识传授要结合实际,与市场需求对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拓宽知识面”是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三项主要建议,选择比例分别为55.79%、46.30%和40.94%。另外,反馈“加强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29.29%和24.57%。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五、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1
近五年毕业生生源变化趋势
从近五年生源总量变化情况看,总体呈上升走势,平均增长率为4.53%。其中,年是近五年生源数增幅最大的一年,较上年增长10.99%。
2
近五年毕业生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从近五年毕业生市场需求情况统计分析,年是毕业生需求总量最多的一年,较上年增加1.47万人,增长比例为3.54%。
3
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变化趋势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年,在各市地和高校积极配合下,取得了就业率94.32%的成绩,确保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平稳,实现了全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近五年总体就业率呈逐年上升的走势。
声明:本文来源于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方北京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