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统计,从年初至今,重庆小面的加盟及自营品牌至少有7个。而在看到一部分重庆小面馆生意不错后,不少餐饮经营者也都试图来分一杯羹。数量众多的重庆小面馆,包头市场能“吃得下”吗?业内人士提醒,投资重庆小面不可盲目跟风,要做好市场调查,有品牌意识,这样才能做得长久。
小面是重庆人对一种最普通和常见的面食的叫法,直到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播出前,重庆小面一直不温不火。而现今,重庆小面高调出现在全国餐饮市场,在包头也已遍地开花。
两公里内开了7家店
在文化路繁华地段,三个街口的范围内就有4个品牌的7家小面馆在营业。几个月前,做了十几年小面生意的熊师傅从重庆来到包头,在该路段开了一家重庆小面馆。熊师傅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小面不仅在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更是不少重庆人的生计。在重庆,小面馆比比皆是。特别是央视纪录片播出后,很多人都到外地开起了小面馆,“从去年开始外地就陆续开了很多,生意都不错,包头这边算开得晚的。”
据了解,去年下半年开始,重庆小面已经在天津、南京、沈阳等地占领市场,数量之多、时间之短让人咋舌。
谈起初到包头时的情形,熊师傅也感到意外。“我没想到包头已经有这么多重庆小面馆了。”熊师傅说,他新开的面馆也在文化路上,该路段2公里的范围内,两三个月内已先后有7家重庆小面馆开业了,目前生意都还可以。
两三万的加盟费、实木装修风格、后方工厂直供物料,具备了这些,一共投入二三十万元,一个重庆小面馆就可以开张了。
从事餐饮定位相关工作的谢天亮认为,一方面,面食在北方有着天然的市场优势,再加上重庆小面投资小、门槛低,因此出现扎堆开店、遍地开花的局面也不意外。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跟风投资开店的因素。
经营者众多,口味差别大
扎堆开店的情形,人们都似曾相识。从最早的土家掉渣饼,到后来的筋头巴脑一锅香,还有刚刚“退潮”的榴莲酥,都是类似的情况。如今重庆小面重现开店热潮,但热度能维持多久,会不会陷入同样的“短命”怪圈,我们不得而知。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小面的经营主要是加盟和自营两种,经营者中,有的采取现场制作隔天销售的模式,有的则是物流配送。由于制作流程的不同,一碗8元钱的小面,其口味也大相径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食客,大都表示一些重庆过来的师傅做的味道正宗,而一些本地人开的店,口味则差一些。
“好多人都是奔着‘舌尖’里的那碗面去的,我也以为我吃的重庆小面就是电视里的那一碗呢!可是后来才明白,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小面本身不是品牌,而市面上小面的牌子又太多了。”一位重庆小面的爱好者告诉记者,他尝试过多家面馆的小面后认为,吃小面还得到重庆去,因为“那才对味,才是舌尖上的那碗面”。
从刚开业的排队吃面,到如今生意趋于“日常化”,数量庞大且鱼龙混杂的重庆小面馆正加快退去人们的新鲜劲儿和“舌尖效应”所带来的口碑。
不可盲目跟风投资
赵天亮说,这就好比大同刀削面、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尽管这些品类在全国传播得很广,店面也不计其数,但却很难形成知名品牌,更没有做出大名堂。如果重庆小面的经营者没有质量和品牌意识,不能从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小面也会和其他面一样,很难做大做长久。
其实,包头的重庆小面也正在经历这些。在看到一部分重庆小面馆生意不错后,不少餐饮经营者都试图来分一杯羹。在米线店、私家面馆里,常常能见到“新增重庆小面”的牌子,但味道却相差甚远。一位重庆小面加盟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现在开重庆小面的人太多了,营业情况也远远没有达到她所预期的,还出现了一些“搅局”的,真要坏了重庆小面这块招牌,这些专营面馆恐怕很难开下去了。
不过,有十余年餐饮业从业经验的重庆人谢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不同于榴莲酥等,重庆小面属于大众餐饮,是一日三餐离不开的,小面也能做出大文章。”谢先生说,也正是基于此,他接连开了5家“村长小面”。他说,小面虽小,却不简单,一碗面条,要十几种调料混合,偷一点懒都会发现。为了适应北方口味,他对味道进行了改良,还把在重庆上不了厅堂的板凳面放进了装修讲究、有免费WiFi的店内。
不论这些小面馆能否经受住市场考验,眼下仍不断有小面馆陆续开张。赵天亮提醒经营者们,投资重庆小面不可盲目跟风,在开店之初要做好市场调查,保证质量并有所创新,要有品牌意识,这样才能做得长久。
包头晚报记者霍晓霞
一把弹弓就把车窗秒开了,行车记录仪拍下整个过程!
觉得不错就点个吧
刘云涛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