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协会,全票选举重庆医生当会长
重庆晨报报道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医院获悉,日前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35届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ISMISS)年会上,全体董事会成员以不记名投票方式,医院骨科主任周跃教授成为该学术组织至年候任主席,至年协会主席。
据悉,这是该学术组织成立近30年来,第一位华人担任主席职位。
周跃从小学过画画,学过声乐。他说,自己深爱艺术,母亲是医生,如果不是父母非要他学医,他或许会是一名建筑师。
今年56岁的周跃年进入第三军医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的求学之路并不轻松,特别是一开始学医,他认为医学很枯燥,提不起兴趣。“我当时跟自己说,即使学医,也不可放弃艺术。”周教授笑着说,“你们想象不到吧,我后来毕业了做医生,最初0年业余时间在歌厅里兼职做乐队主唱。”
是什么触动周跃潜下心来研读医学?周跃说,通过一次次深入学习,他对医学的看法改变了。
“我在一次骨科手术中看到,老师们要用斧子剖开患者骨骼才能进行手术时,我被深深触动了。”周跃说,他突然悟到,外科手术不仅大气磅礴,也追求精美,让患者受到最小创伤,得到最佳恢复。“就像画家的笔之于画布,雕塑家的刻刀之于泥石,医生面对的是人。微创手术,我认为应该追求精美。”
经过不断探索,周跃取得一个又一个脊椎外科手术上的技术突破。他有一个手术习惯,每次手术都在悠扬音乐中完成,一直被病人和同事们称作艺术享受。
“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应具备音乐家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一台手术就像是一场交响音乐会,音乐有韵律节拍,手术也应该有节奏层次,跟着手术节奏,才能为病人进行最佳治疗。”周跃说。
每周一下午,周跃召集科里所有医生进行一次术前大讨论,针对一周要做的所有手术展开充分论证。遇到新难手术,周跃就带着大家查阅国内外同类手术相关资料,大到手术入路,小到每一个螺钉,都要反复论证,力求将手术做到最好,力求将最完美的艺术最好地传达给别人。
周跃还有一个习惯,在电脑并不发达的过去,身边都有一个速写本,充分利用自己的素描功底,将每一次灵光突现时想到的微创手术中要用到的器械仔细画下来。“这样的积累帮了我大忙,促使我不断创新。”周跃说,现在这个习惯仍然有,不过载体变成了电脑。
“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源泉。”这是周跃的座右铭,也是推动他追求尽善尽美人体艺术的源动力。他说,他和团队肩负着把中国微创脊椎外科技术进一步推向世界的责任,目标是救助更多的人。
年,由周跃牵头成立的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课题组获得重庆市国内合作重大项目支持。两年后,在多领域专家共同努力下,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发明成功,进入前期临床试验。年,该研究成果与科技让世博更精彩、嫦娥二号升空等共同荣膺科技日报社组织评选的当年度国内0大科技新闻。
在追求尽善尽美人体艺术道路上,周跃从来没有停滞。他相继在国内率先开展冷消融等离子腰椎间盘髓核成型术、腰椎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经皮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等内窥镜下颈、腰、胸椎等30余项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
年,由周跃牵头研发的Z系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通过欧洲CE认证,获准进入欧洲医疗市场。该技术解决了传统微创手术中长节段内固定穿棒耗时长、创口较大、精准度难以把握的难题,并且将手术切口减小30%以上。
哪怕再累、再忙,周跃每年都要出国充电,带回国外全新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不少人印象中的骨科病房也许是这样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酸味,病人有的绑着厚厚的绷带、夹板,有的被各种牵引器困在病床上呻吟。医院却是这样的:窗帘换成了黄色的,床单是方格蔚蓝色的,墙上是各种各样的风景画,窗台上、走廊里花草争艳……周跃说:“医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个病人满意,不只是医疗技术,而是一切。”
为了让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不脱节,周跃建议把骨科、康复理疗、针灸合并在一起,于是,一个设有50张床位的骨科康复理疗中心成立了。病人多了,手术多了,骨科的医生还是7人。为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周跃每年派年轻医生到国外学习,该院骨科人才队伍实现硕士化,其中博士生占95%。
周跃表示:“医生不能只研究医学。放眼世界,在医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是多个方面的通才。哲学、文学、艺术包括工科等知识的涉猎,决定个人在医学领域的成就。”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郝瑶通讯员曾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数字
00
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是世界最早微创脊柱学会,在国际微创脊柱外科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医院统计,目前,周跃和他的团队成员开展脊柱微创手术00余例,手术例数、效果、技术方法与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微创脊柱外科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重庆大力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去年政府支出超0亿元重庆晨报记者任明勇报道去年,重庆有57.3万人次获得医疗救助金。市民政局昨日介绍,为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去年重庆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多措并举,大力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支出0.3亿元。
去年重庆实施低保兜底脱贫和医疗救助扶贫政策,将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以来,共有3.4万名扶贫对象纳入医疗救助,享受资助参保、普通住院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
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出台《关于健康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将6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凡患特殊重大疾病和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次性住院费用超过3万元的大额费用疾病,及时启动重特大疾病救助,切实缓解了因病致贫家庭的医疗支出负担。
同时,重庆还提高了医疗救助标准。救助对象在一级医疗机构就医政策范围内的自负比例由6%下降到4%,在二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自负比例由2%下降到8%。
来源:(《重庆晨报》 年02月08日第版)
“重庆造”骨头修复材料打破美国垄断重庆日报记者张莎报道记者2月6日从渝北空港工业园区获悉,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多孔钽再生性骨修复材料,弥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骨缺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表现为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在医疗救治中,国际上通常采用多孔钽材料进行骨头坏死修复手术,治疗骨缺损病症。术后4至6周后,植入的多孔钽材料就能和人体内完好的骨组织长合,今后不再需要替换。但受钽金属密度高、加工难等限制,此前全球仅美国一家公司能生产此类产品。
为打破这一现状,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多孔钽材料,目前已成功申报了3项国家级课题、2项重庆市课题,并成立了重庆市医用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申请了85个专利,已获得授权个。预计国产多孔钽材料量产上市后,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来源:《重庆日报》年2月7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