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提问,“中国父母最喜欢聊的话题是什么?”回答最多的当然是孩子,更准确地说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孩子不仅校内成绩优异,校外竞赛也是屡屡获奖,像这样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让不少家长羡慕不已。
可是近日,市民薛女士在面对自己女儿获得的一份“国家级”大奖时却表现得相当冷静和机智……
20日,薛女士的女儿在学校收到了一封信函,内容是自己的一篇作文获得了“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银奖”,这份“飞来”的荣誉,让薛女士和女儿既意外又惊喜,可冷静下来之后,薛女士想到,自己和孩子并没有给这个大赛投过稿,怎么可能获什么奖呢?真的是女儿获了奖,还是骗子撒下的网?
薛女士带着疑问,不但通过网上搜索信息识破了骗局,还特地打来热线电话,提醒广大家长们不要上当受骗。
↓↓↓
收到信件才知道自己“获奖”
“真稀奇,没报名却获奖了。”11月20日,薛女士拨打了热线,告诉记者前几天自己孩子在学校收到一封信,说孩子获得了“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银奖。”听起来是好事,为何薛女士会给热线打电话呢?原来,薛女士知道自己孩子的作品并没有投稿过这个大赛。没有投稿却获奖,薛女士担心受骗就在网上搜索了大赛信息,却发现早在年就有新闻说这个大赛有问题,给打热线是因为她朋友的孩子也收到了相同的信,担心还会有人收到,想给大家提个醒。
薛女士给记者发来了信的照片,记者看到信的题头是获奖通知,通知书中写有“编辑出版的获奖作品选受到了广泛赞誉,许多获奖入编者被国内及美、英等名校录取;出版个人专集……”“从来都是你看别人的书,现在有机会让别人看你的书了。”等字样。通知书中的遣词造句确实让家长有想要为孩子花钱出书的冲动。记者还在文章末尾看到,想要作品编入《中国青少年优秀作品选》,要先买10本书才能够有资格出书、领取证书,另外文中还十分贴心地注明了书籍的用处:赠送给要报考的学校、亲友、自留……书的价格也按照平装、硬精装以及不同本数划分开来,起步价就高达元。记者注意到,通知书上盖了4个主办方的大红印章,分别是“北京千千结文化中心”“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中国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和“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组委会”。
记者调查发现猫腻不少
据了解,信是直接寄到学校的,信封上印有组委会电话。按照信封上的电话,记者以获奖学生家长的身份联系到了中国青少年作家杯大赛组委会。接电话的是一名中年男性工作人员,听到记者说自己孩子获奖想了解详情后,他立马说:“银奖是吧,把前面的获奖序号说一下。”记者问他为何还没说名字和奖项就知道是银奖时,该男子突然表示“信号不好”,记者追问了几次后,他跟记者开始转移话题。“哎,这个数字是几,你说的不是普通话……”
关于为何没有投稿却获奖的事情,该男子解释说不是学生自己投稿,也不是学校推荐,而是他们各地的“会员”在看到刊登在报纸、杂志上的好稿子后,会替作者投稿。如果获奖,组委会会发获奖通知给作者,作者决定交钱就安排领奖和出书。
该男子随后跟记者说,交钱是自愿行为。“现在证书多有用就不用说了,多一个证书就是多一个竞争的优势。”“是官方机构么,证书的含金量呢?”记者反问男子,男子顿时语塞,“我们是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不是官方机构。至于证书的含金量要看你怎么理解,我们今年已经是第22届了。买了书以后,就可以给你发证书,以后都有用。”记者还想问问题时,一个女子接过了电话,“你还有什么问题,都快半小时了,还没问完?我们平均一个家长就问五六分钟。”记者表示通话刚10分钟左右,要花钱买书当然需要慎重,听到这,该女子语气十分恶劣地说扫描通知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