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昆明作为云南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紧贴逻辑前进,紧随潮流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昆明特点的发展道路。
用好“关键一招”取得辉煌成就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必须进行到底。这是关键一招,也是必由之路。
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踏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昆明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下,昆明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市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40年。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年15.06亿元增长75倍,年均增速11.7%,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在年、年、年、年、年、年、年实现了七次翻番,年和年分别突破了亿元和亿元大关。人均GDP达到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年元增长47倍,年均增速10.4%。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是年3.66亿元的倍,年均增长13.7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年的13∶60.9∶26.1调整为年的4.3∶38.4∶57.3。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20亿元,比年8.36亿元增长.7倍,年均增长13.1%。园区建设加快,先后形成6个国家级、14个省级工业集聚区,其中5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7.7%。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发展,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年7.32亿元增长10.3倍,年均增长6.4%;斗南成为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基地。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中国健康之城”建设成效初显,旅游总收入达到.7亿元,同比增长49.8%。“十三五”以来,会展业实现总体经济效益达.93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9%左右,自年以来,连续三年被商务部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总部经济税收超过千万元楼宇达31幢、亿元以上楼宇达19幢,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称号。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资金支持从年的约万元增加到年突破4亿元,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从年的58家到年突破家;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从年的.73亿元到年的.07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年的1.3%提升到年的1.88%;全市专利申请从年件增加到年件;专利授权从年件增加到年件。非公经济从无到有,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6.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7%,培育了近50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官渡区、五华区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县区,安宁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高新区、经开区跻身千亿园区行列,安宁工业园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产能工业园区。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是我市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获得感显著增强的40年。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主、民生优先作为发展根本目的,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比年.86元和.4元分别增长91倍、75.93倍。消费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居民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到.95亿元,比年7.20亿元增长倍,年均增速15.8%;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元,是年的67.3倍;年昆明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元,是年的83.59倍。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年—年11月全市共提供有效就业岗位.6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92.4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01%,昆明市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取得长足进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6.5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万人。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年城市人口人均居住面积3.46平方米,分别达到年的43.96平方米、50.08平方米;年棚户区改造套(户),至年全市共改造棚户区19.6万套(户),城镇住房保障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人口从年的.1万人增长到年的.3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96岁。
——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是我市经济发展支撑条件显著改善、发展瓶颈制约有效缓解的40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从年的2.78亿元增加到年的.94亿元,年均增速22.5%。年至年上半年,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约亿元,年均增速20%。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年的公里达到年的公里,增长约10倍;公路网密度由年的29.31公里/百平方公里达到年的89.29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约3倍;14个县(市)区、个乡镇(街道)全部通公路,实现“城际高速化、县县高等化、乡乡油路化、村村都硬化”目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建设取得突破,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沪昆高铁、云桂铁路、铁路东南环线建成通车,通车里程达公里;开通中欧、中亚等多式联运国际货运班列,条客运航线、7条全货机航线连通国内国际,长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万人次,被列为国际航空枢纽机场规划建设;地铁运营里程达88.76公里。水电气综合能源体系形成,40年累计完成水利工程投资亿元,以松华坝、柴石滩、云龙、掌鸠河水利枢纽为代表的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51万件“五小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乌东德世界级巨型水电站开工建设,预计装机容量万千瓦,一批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作启动,行政村%通电;中缅原油管道和石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主城区万户天然气置换全面完成,4条天然气支线+城市燃气环网主体网络体系逐渐完善。国际通信枢纽和信息汇集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城区20M宽带互联网覆盖率超过80%,行政村宽带光纤覆盖率超过90%,4G网络基本覆盖。
——发展定位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转型,是我市城市发展活力迸发、城市服务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的40年。坚持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规模逐年扩大,建成区面积由年的22平方公里达到年的.5平方公里,增长19.1倍,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年的29.54%提高到年的72.05%。城市建设向现代新昆明发展,滇池流域地区基本完成“多规合一”,呈贡新区、北部山水新城等重点片区加快崛起,城市发展迈进“滇池时代”。着力打造“一个枢纽”、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全面提升“三个品牌”,城市定位向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转变。城市空间承载功能、交通功能、居住功能、保障功能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特色更加鲜明,区域性国际化都市初具雏形。深化“放、管、服”改革,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行政审批、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城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携手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及滇中新区,共同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核心城市地位全面巩固。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是我市日益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40年。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年昆明市进出口总额由万美元增至年万美元,增长11.57倍,年均增长17.03%。其中,年全市对外贸易总额为7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8.2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8、0.6个百分点。成功获国务院批准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蔬菜类、花卉类)。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不断创新,“十三五”中期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户,实际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占全省的80%以上;同世界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昆落户境外世界强企业43家,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我市投资兴业。年以来,对外投资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7个,对外投资项目项,协议投资总额23.42亿美元;外派劳务输出人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川滇黔十二市州等区域合作,主动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昆明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前沿。昆明市缔结国际友城数量达到22对,友好交流城市18对;法国、德国等22国在昆设立签证中心。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高新和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营,昆明机场口岸实现全天候通关,建立完善了72小时过境免签入境管控系统;过境免签政策扩围至51个国家和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行业合作昆明会议、GMS经济走廊活动周、“昆明友城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高层次对话合作深入开展;亚洲财富论坛永久落户昆明。昆曼国际大通道全线贯通,南博会、商洽会、旅交会等影响力日益扩大。配合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着力打造4条对外经济走廊,加快建设3条对内经济走廊,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举办文博会、农博会、医博会等各类展览活动,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生态文明水平稳步提升,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共识共为的40年。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环境保护,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环保投资.亿元,年均增长1.9%,较“十一五”期间累计环保投资.82亿元,增长83.3%。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13亿元,较年.亿元增长1.亿元,增长1.2%,环保投资指数达到3.03%。全面实施以“六大工程”为主的滇池保护治理工程,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形成“四级河(湖)长五级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河道生态补偿,实施35条入湖河道“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滇池流域水环境、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显著改善,水质企稳向好。年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年滇池全湖水质类别继续为Ⅴ类,年1—11月全湖水质类别为Ⅳ类,实现了近30年来的首次突破。建成环湖生态湿地0公顷,滇池湿地获得“中国最美湿地”称号。建成区绿地面积从年的6.4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2.73平方米到年的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3平方米,绿地率增长24%;森林覆盖率达49.14%,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石林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富民、宜良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十二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02%,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万元GDP能耗下降9%以上。“十三五”以来,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6%以上。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安宁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统筹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环境整治,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自来水供水设施、公厕覆盖率达%,建成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85个,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是我市公共服务普惠、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40年。坚持办好惠民实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市、县、乡、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小学校、村级活动场所等基本完成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高教育扩容提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年,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9.42%,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52%。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7%以上,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共拥有各级卫生机构家、床位张,每千人床位数由年的2.1张增加到年的8.97张。养老事业方兴未艾,年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所,养老总床位达到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5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类保险登记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项,建有各类博物馆35个,新闻出版市场经营企业家,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年的70万人下降为年的11.1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17%,寻甸县顺利脱贫摘帽。军民融合发展,连续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