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一番新天地
—我和学生的朗读故事
朗读: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我出生的那个偏僻的小山村,跟着民教老师读两年书以后,就要到近3公里之外的村小去读书了。从那以后,每天上放学我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所以中午放学就不能回家,只能待在教室里。教室墙角有我最宝贵的乐园——读书角,其实就是一个装了几本破旧书籍的纸箱子。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却培养了我读书的习惯,使我一步步爱上了读书。
在那样的境遇中我记住了老师的话: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让我们走出大山,看到山外面的世界!我拼命搜罗能借到的书,努力把书“读进去”。果然,把书“读进去”改变了我的命运。初中毕业,在我的玩伴们大都辍学回家、待字闺中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
上师范的第一天,迎着黄昏的夕阳,听到校园里悦耳的广播,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的声音竟然可以如此美妙!把书“读出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我开始疯狂地练习普通话,查字典定读音,对镜子练口型,早晨练、中午练、傍晚练、晚上练。今天练、明天练、后天练……
终于,在上师范二年级时,我以突出的语音面貌成为了校园广播的负责人。自此,一把广播室的钥匙打开了我的朗读之门,每日朗读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至今,已坚持了20年。在师范校园里,我时刻都在练习怎么把书“读出来”,用最好听的声音把文字读出生命来。一篇文章几十遍、上百遍地练读,读到最后,那些个经典的文字都像长进了我的身体里,在我的血液里流动,一张嘴就忍不住流淌出来。
未料,把书“读出来”这一单纯的爱好和坚持,又一次改变了我的命运。师范毕业后,在我的同学大都入不了教师岗的时候,我凭借自己的特长站在了讲台上。
朗读:领我进语文教学之门
站上讲台,望着台下的星眸灿烂,捧着课本,我不知道该给孩子们教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教。我这法儿,那法儿,不停地学;这招儿,那招儿,不停地使,10年一晃而过,我却一直都没能把书教到自己的心坎儿上去。
年,幸运之神眷顾于我。在一次国培项目中,我向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石义堂教授请教如何教语文,尊敬的石教授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般令我顿悟觉醒——“如果你实在不会教书,就每节课带着孩子读书,读完课本读经典,扎扎实实读六年,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绝对不会差。”是啊!——我不就是这么读书的嘛!这些年,我用朗读的办法,从读“三、百、千”等蒙学经典,到《声律启蒙》,到唐诗宋词,到初高中课内外文言文、到四书五经……一本一本地读,整本整本地读,其中《论语》至少读了遍以上,几乎能整本背诵,虽然无人讲解,领悟到的只是皮毛,但是,不知不觉中,我对人生、对家庭、对工作的理解都有了不同,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简单而欢喜!这不就是读书的意义吗?!我为什么不用这样的方式让我的学生也去读书呢?!
朗读:让我体验到语文教学的奥妙
因着自己的成长经验,我无限相信朗读的力量,在石教授的启迪下,我下定决心要带着学生一起朗读。更幸运的是,在和石教授相识的这场国培项目中,我也遇到了我的恩师——年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首期领航名师“,甘肃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艳平老师。恩师师从于永正老师,有着纯正质朴的语文观。师父说:于老一直主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不止于老,还有贾志敏老师等那些曾经的小语届泰斗、脊梁无不重视朗读。在师父的指导下,在寻根溯源的传承中,20年秋,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期待的心情,从一年级接到了新班,开启了通过朗读和学生一起用“读出来”的方法把书“读进去”的探索实践。
很幸运,我们学校管教学的张永祎副校长是我在学校里的师父,张校长的教育观和张艳平老师非常一致,一重朗读,二重书写。在两位师父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确定了我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那就是——用大量的朗读实践帮学生扩展阅读、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灵活思维、形成能力,厚植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
一开始我无从下手,读于永正老师著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时,书中的一段话引发了我对朗读的思考。于老说:“作为小学生,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明确,写得文从字顺,这种基本能力要培养,要具备,其中‘文从字顺’尤为重要。语句不通顺,说明学生思维混乱,所以要花大力气训练学生把文章写通顺。”我理解到:朗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解决输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输入。小学生中段开始的习作要写得“文从字顺”,那么在低段一二年级时就得下大力气训练学生把文章读得“文从字顺”。要让学生读得“文从字顺”必定要和孩子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内化开始。朱煜老师说:“平时的朗读训练是一定要和字、词、句的理解相结合的,这样就可以让小学生写得规范的语言。”
所以,平时教学中,我根据汉字音、形、意结合的特点,课堂上用充分的时间,努力带学生通过朗读,用“音”绘出“形”和“意”,力争给孩子们留下鲜活的语言,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供给源头活水。
根据课标对朗读要求的三个维度:正确、流利、有感情,一年级上半学期,我结合拼音教学,主要教孩子们怎么读“正确”。每个字我都抓住声、韵、调三方面教学生读正确,并在不同的语境中读出不同的情感和味道。声母发音的轻短、韵母发音的响亮饱满,以及每个字发音时的口形、舌位等等,都是我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