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关于“互联网+”的概念,当今学者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解,总结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功能增强和应用的拓展,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整套信息技术体系,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讲,“互联网+”是一种虚拟经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第二个方面也是很多学者赞同的说法,“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例如互联网和传统电影院的结合就变成了现在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购票、手机视频软件观影。医院的结合方便了医患之间的交流,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互联网+”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模式已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照明灯、引路人,它带动着社会的更迭变化,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成长。因而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不可或缺,社会在发展,那么教育教学就更加不能落后,教师应树立科学创新的教育理念,注重传统教学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高技术人才。二、“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理念急需更新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最注重时效性,要求教师传达给学生的必须是最新的时政内容,以确保思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信息的应用已经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就高校来讲,大部分高校教育并没有完全接受互联网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墨守成规,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始终无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当代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十分频繁,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兴趣,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教育课堂完全脱离互联网形式,或者缺乏将互联网以一贯之的意识。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没有具备发展的眼光,一味按照思政课本按部就班的讲授,难以让学生在思政课上产生认同感。(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存在滞后性互联网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有关的信息始终处在高速运转的形势下,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平台必须要及时跟上信息的更迭变化,相应的内容、形式等都要随时发生变化。但是就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平台在信息类型上详细划分了专栏,但是在有关专栏的更新上时常会出现停滞状态,且发布信息的时间之间间隔很长,严重缺乏时效性。三、“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对的新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理念的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的落后是教育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看做是一场持久战,尤其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深入学习互联网知识。例如学校定期对教师培训,包括互联网技术以及如何创新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学生感兴趣的互联网形式,争取在思政教育课堂上能够发挥“互联网+”的最大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的无限魅力。(二)建立基于“互联网+”思政文化阵地互联网的应用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新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价值。在进行形式选择时,教师可以先尝试了解学生的生活,经过调查显示,现阶段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