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

摘要:社会网络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存在内在契合性。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激发“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作为节点,人际交往关系作为连接”的人际网络效用,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性。其策略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建立节点的职业支持系统,提升教育者要素有效性;二是通过激发节点的交往主体意识,提升教育对象要素有效性;三是增强与社会交往的贴近性,提升教育目标要素有效性;四是依托社会网络科学化供给信息,提升教育内容要素有效性;五是着力建立关键的社会网络连接,提升教育方法要素有效性;六是调动网络结构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由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教育结果的有效性三个基本方面构成。其中,教育要素的有效性对于教育过程及结果的有效性具有前提意义、条件意义。本文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探讨发挥“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作为节点,人际交往关系作为连接”的社会网络效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性。

一、社会网络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存在内在契合性

社会网络分析,是以社会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研究为基础的结构性分析方法。社会网络要素,是构成社会网络的基本元素,具体包括:节点、连接、内容、结构等。其中,节点,是社会交往中的行动者;连接,是行动者之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线段,并将节点连接成网络结构;内容,是人际网络中承载的信息、观点、态度、情感等;结构,是社会网络要素的连接方式和行动者的行动环境与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系统的基本元素。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情境。

以社会交往为根基,社会网络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存在内在的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蕴于社会交往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社会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是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交往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通过社会交往来呈现和检验。具体而言,从社会网络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是社会网络的“节点”;教育关系,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各类交往行为形成的节点间的“连接”;教育目的,设定“连接”的属性、方向;教育内容,是承载于社会网络中的互动内容;教育情境可以用网络结构去诠释。借鉴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既能够从社会交往关系全局视角构建顺畅的教育关系,也能够凸显教育关系对普通社会交往关系的引领作用,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建立“节点”的职业支持系统,提升教育者要素有效性

从社会网络视角看,教育者属于社会交往主体,他们与教育对象建立、维持的教育关系只是其自身众多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教育者要善于从自身的社会网络中借力,有意识构建教育者的职业圈、资源圈,丰富自身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支持系统,调动并凝聚教育合力。

1.打造职业圈,提升职业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建立、形成自身的职业圈,感受并传播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等,不断完善教育者德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P)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部分,应当主动地“先受教育”,担起责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在单位也应当在“教育者先受教育”中起到推动作用,抓好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在单位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厘清队伍建设的有效资源,整合单位内外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突出的个体或集体,通过交流、沙龙、走访、培训等方式搭建平台,实现教育者之间以育人为交往内容的人际互动,在社会交往中形成职业圈,增进教育者的有效交流,增强对彼此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的情感认同,增进自身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自觉,不断提升教育者主体意识。

2.形成资源圈,提升履职效果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教育者必须建立资源圈,以期解决教育对象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为教育者提供及时、迅速、更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支撑力量。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需求迫切且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教育者受精力和经历的限制,其教育储备往往不能快速、全面、充分地满足多主体、多层次教育对象的需求。因此,教育者可以直接向资源圈寻求满足教育对象需求的办法和建议,提升自身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者还可以作为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间的中介节点,帮助教育对象与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专业人士建立连接,有效帮助教育对象解决成长困惑,促进教育对象的成长。例如,因心理问题而转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士和医学机构、因发展问题而引导教育对象访谈生涯人物等。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单位,运用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各种途径激活职业资源圈,引导教育者运用职业圈中的各类资源,改变教育者个体在应对学生教育、管理、服务问题和困惑时的无力感或孤独感,引导教育者有意识将社会网络支持力度凝聚成教育合力,共同在实践工作中体会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同向同行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激发“节点”的交往主体意识,提升教育对象要素有效性

从社会网络视角看,教育对象也属于社会交往主体,有社会交往选择权、行动力,对于教育关系存在主观感受和评判能力,并且与教育者建立、维持的教育关系只是其自身众多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教育者要善于在社会交往中加强引导,促进教育对象认知、感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体验并认同向善崇德的力量,提升教育对象相应的知识准备与接受能力。

1.体悟社会交往主体地位,激发教育主体意识

教育对象对“社会交往主体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认知存在先后发展的层次性、主体感知的差异性等特征。具体而言,随着教育对象年龄增长,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社会交往中主体意识不断加强,能够明确感知成长发展需求,而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认知、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认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去激发。

教育者必须善于分析教育对象的主体需求,尊重教育对象在社会交往中的主体地位,能够依托教育对象对“社会交往主体地位”的认知,在社会交往中引导教育对象增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认知。一是根据社会交往状况,分析教育对象的社会交往需求,引导教育对象感知社会交往主体地位,做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观准备。教育对象不是孤立的个体,是内嵌在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教育者依托社会网络分析,能够有效了解和掌握社会交往中教育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还可以从对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引导教育对象做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准备。二是引导教育对象体验社会交往主体行动,促进教育对象认知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理解其思想表达和行为选择的主观认识和心理感受,引导教育对象感受自身思考、决策、行动的力量,增强教育对象对于自我教育主体地位的体验和感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奠定思想和行为基础,引导教育对象形成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2.传播社会网络中正能量,提升教育知识准备与接受意愿

有意识激活教育对象朋友圈的正向引导效用,相互分享积极价值观念,深化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相应的知识准备与接受力。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较弱或者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时,运用好教育对象的社会网络,是有效帮助教育对象提升相应的知识准备和接受能力的方式之一。由于成长经历不同,教育对象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反应状态不同,会产生自身思想品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能力等差异。相应地,教育对象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的正面教育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接受效果会出现差异。在社会交往中,教育对象易于受到社会交往对象在思想、品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向其他人传递自我的思想、品德、情感、价值观等。教育者通过组织积极的人际互动活动,搭建沟通渠道,通过对不同成长经历的分享、价值评价与表达,充分发挥社会交往中主流价值观相互影响的作用,促使社会网络中的交往对象转化为提升教育对象知识准备和接受能力的重要社会资源。教育者必须善于选树、发掘教育对象身边的优秀朋辈,帮助教育对象与优秀朋辈间建立直接交流沟通平台,构建积极向上的交往关系,让优秀朋辈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可学、可模仿、可借鉴经验,为教育对象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最适合其自身的知识准备,积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力量。

四、增强与社会交往的贴近性,

提升教育目的要素有效

教育目的,为“承载教育内容的人际交往关系”提供行动指南。“承载教育内容的人际交往关系”根源于教育主体全部的人际交往关系。同时,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社会和国家层面提出的教育目的具有宏观指导性;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层面,教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可具体执行的目标。因此,贴近教育主体交往实际制定教育目的,有利于宏观教育目的与微观教育目的的转化、教育目的与个体教育需求满足之间的转化,能增强教育目的正确性、可实现性、双适应性、表达的准确清晰性,从而提升教育目的的有效性。

一是基于各层次社会群体互动状况的分析,为宏观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依据,确保教育目的的正确性、可实现性。从国家和社会整体层面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察看群体间、阶层间的社会互动,尤其在新媒体条件下对把握社会整体的思想政治状况、各类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十分有利,从而能更好地制定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具有指导性、针对性的宏观教育目的。从教育者、教育对象个体层面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察看个体间、小群体间的社会互动,促进教育者结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与发展状态,制定出中观教育目的,能激发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

二是基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具体社会互动情形,促进微观教育目的的达到,更符合社会需要以及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状态,促进提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双适应性、表达的准确清晰性等,可以更好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执行。基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与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状况,系统分析教育者、教育对象的社会资源,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结合教育对象社会适应和个体发展总体状况,转化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地针对每个独立个体的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资源和信息,实现因材施教。

五、科学化供给社会网络信息,

提升教育内容有效性

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提升,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自身特性,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先进性、透彻性,能够有效指导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二是教育内容在实践中能得到精确诠释,即由理论到实践的指导性,尤其注重与教育对象的契合性,包括与其日常生活经验、利益、需求和对于思想信息认识与理解的方式相契合。从社会网络视角看,注重组织和整合大学生社会网络信息,提升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益需求和思想信息认知与理解的方式等的契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一是科学设定教育主题,分时段、立体化供给信息。围绕生活时间节点、成长事件、时事政治等,围绕教育主体,提前谋划内容,适时抓住教育主体的眼球,按照人际交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tzuoer.com/jcjs/7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