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7.27~.10.17)名鸿宾,字应秋。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基础理论暨中医各家学说专家。四川江津人。幼年在祖父督导下遍读儒家《十三经》。17岁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其祖父又聘请了当地著名老中医刘有余到家中为其教授中医典籍,并设立济世诊脉所,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同时也积累临床经验。在以后3年时间里,学完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脉决》等中医学理论著作,并有了一定实践经验。22岁赴(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抗战爆发后,转读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年返江津悬壶。年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后任中央国医馆江津支馆馆长。年创办《中医周刊》。年发起并组织“国医砥砺社”,主编《华西医药杂志》。年任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年任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兼授古典医著课)、市中医学会秘书长等职。年8月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历任文献编研组组长、科研办公室主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等职。年7月与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年晋升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药组组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及医古文研究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常委等职。是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代表论著: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五版主编)、《病机临证分析》、《内经十讲》、《阴阳五行》、《运气学说》、《任应秋医学讲座文集》、《任应秋医学全集》等。
当代著名川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就《伤寒论》提出:学习以前需明确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伤寒论》流行本的原委读《伤寒论》张仲景的自序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伤寒论》本来叫做《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只是《伤寒杂病论》的简称。所以唐·王焘氏说:“仲景之书,一而已矣,判为要略者,盖自王叔和始”。明·徐镕又说:“宋时才分《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二书”,无论分于晋,分于宋,“伤寒”与“杂病”分家,总是仲景以后的事。宋·孙奇、林亿等校《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的序说:“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说明在宋朝也还发现了包括伤寒杂病在一块,颇近似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原书。孙奇等校《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的结果,“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见《金匮要略》孙奇等序)。这是一般把“金匮”当做仲景“杂病论”的由来,并不是仲景原书的本来面目。
《伤寒论》的通行本,目前可以看到两种:一是金·成无己的注本,即《注解伤寒论》。一是宋镌治平()本,即高保衡等的校副本,陆渊雷说:“成本辗转翻刻,已非聊摄之旧,如明理论所引论文,与正文或异,本草纲目谓人参转胡,惟张仲景《伤寒论》作人菱茈胡,今所见《伤寒论》本,未有作参作茈者,惟成本释音,有参音参,茈音柴之文(按:两字均见卷三释晋),则知成本多存古字,李氏所见犹尔,今为浅人改易尽矣”(《伤寒今释·叙例》)。金本以明嘉靖间汪济明的刊本最好,宋本原刻早已看不到了,现在仅能见到明代赵开美的覆刻本。两者相较,成氏注本,已渗入不少己见,又经一见翻雕,出入更大,赵开美覆刻本,是照宋本复制的,可能接近治平雕印面目。
赵开美的覆刻宋本,坊间还是不易多见,因而许多人对宋本伤寒论的具体内容,仍然不太明了,兹介绍如下:
全书其分十卷,第一卷:辨脉法、平脉法。
第二卷:伤寒例。辨痉湿暍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三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四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五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卷: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明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卷: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八卷: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
第九卷: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十卷:辨发汗吐下径病脉证并治。
其二十二篇。成注本卷篇与覆宋本是一致的,只是字句有许多出入,并将《辨太阳病》以下十八篇,合三百九十七法的条文删去就是了。而一般通行本,则去掉了《辨痉湿暍脉证》以前的四篇及《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后八篇,仅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至《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等十篇。
此外,另有一伤寒论别本,叫做《金匮玉函经》,其八卷,还是经宋朝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刻的。他们在枝刻的序文里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佚,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诹宝而藏之之义也……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两存之,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
此书的流行本更不多,目前仅能得清康熙末年何焯以宋钞本授上海陈世杰的雕板本,是否真出于王叔和,其中的问题还多,它和《伤寒论》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一)没有仲景自序。(二)没有伤寒例。(三)有辨脉,无平脉。(四)第一卷有证治总例。(五)第七卷有方药炮制。(六)痉湿暍篇编在辨脉的前面。(七)厥利呕哕篇和厥阴篇分列成两篇。(八)可不可等篇,除汗吐下外,增加了可温,不可火、可火,不可灸、可灸。不可刺、可刺、不可水、可水、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等十篇(十篇都载于《脉经》),《证治总例》的内容,大体与《千金方》治病略例、诊候等篇相类似,不仅篇中有引用张仲景的话,说明不是仲景的作品,而且篇中有“地水风火,和合成人,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起”等佛经上的话,它的产生年代,可能还在魏晋以后。
伤寒论流行板本的原委,大略如此,它之所以能够辗转流传,一直为历代医家所祟奉,主要由于它是临床有效的实用典籍,它的精粹在平脉辨证,证候方药,全部存在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以下至《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十篇中,除此,前后的十二篇,大多数为重复出,少数为脉经家言,于临床上作用不大,甚至不可能是临床事实,所以《太阳病》等十篇,最为医学界所传诵,其余十二篇,仅为极少数人所研习,大多数都白首不—见了。
编者注:为研习与发扬张仲景脉学,傅老带领川派伤寒读书会40余学子研读学习《伤寒论》正文之前三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打破中医学界视而不见之偏见,与弃而不学的陈规,期待讲稿出版,以解众多学子学者不得入其门之困惑。
如何学习《伤寒论》任应秋
编者注:傅老对读书会同学建议下图这个版本作为研读《伤寒论》原文推荐用书。
傅老理由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月版《伤寒论》作为蓝本,用这个版本,不是因为这个版本最好,而是因为这个版本最容易找,现在新华书店很容易买到。傅老历来主张,学习用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比较容易得到的。所以傅老认为这个本子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最方便找到(是便于学习的本子)。
三、阅读方法
其次:伤寒学家刘渡舟之论注家
《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候,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他们的注解,或以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
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论》不专为伤寒一病而设,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百病。他的话卓识灼见,而能与仲景的思想相共鸣。他的不足之处,误把经络解为经略,又别开生面将《伤寒论》的太阳膀胱经当作心阳来论,未免牵强附会,有失仲景之旨。
尤注的魄力似逊于柯,在文字方面也不及柯氏的笔墨纵横淋漓尽致。然而,尤氏得马元一先生的真传,构思精辟,言简而赅,对脏腑经络、气血荣卫之理与正邪变化之机,上逮《内》、《难》,下历百家,而极见功夫。他比柯氏更为扎实,惜乎人之不识也。
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
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品,其中应以日本人丹波元简著的《伤寒论辑义》为理想。
其三:民间中医大师张大昌精辟之见
张(机)氏所论者,伤寒之理而论也;
朱(肱)氏所言者,乃伤寒之事也;
柯(琴)氏所记者,乃伤寒之体也;
徐(灵胎)氏及丹波氏所论者,乃伤寒之用也。
夫理以明事,事以显综,体以定局,用以施治。
读《伤寒论》者通达此四者,庶乎登堂入室矣!
——张大昌《医哲心法·序》
免责声明:图片与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编辑:逍遥游
】
版权声明及投稿须知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