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简称“上海交大”,位于上海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位列“工程”、“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21、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重要成员,入选“珠峰计划”、“计划”、“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创建于年,原名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年更名为交通大学;年,学校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年两部分独立建制,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年,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截至年12月,学校有6个校区,占地面积余万平方米;全日制本科生人、研究生人,学位留学生人;专任教师名,其中教授名,两院院士45名;本科专业6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
年6月19日,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60位。
历史沿革清末发源南洋公学
年,清政府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12月得到光绪皇帝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初建时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先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继设铁路班、特班、政治班、译书院、东文学堂等。
年,盛宣怀呈奏《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一折,提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均可由轮电两局集捐筹办。聘请张焕纶为中文总教习,福开森为监院。在上海徐家汇赁屋办学。首批招考师范生30名,于4月8日开学,按五层格进行培养。11月9日外院开办,由师范生担任教习。师范生自编《蒙学课本》,风行中国国内。何嗣焜拟订公学第一份办学章程——《南洋公学章程》。招商局认捐规银6万两,电报局认捐规银4万两,作为办学经费。
年,学校改隶商部,改校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始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
年秋,学校工科之始——铁路工程班成立。
年改隶邮传部,易校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0月,学校的第一个工程专科,即学制3年的铁路专科正式成立。
年夏,学校增设电机专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的电机系科。
年,学校航海专科成立,后于年改为商船学校。
年,学校建立电机实验室,同年秋,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
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声中,唐文治宣布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该时期学校经费困难,唐文治提出自己减薪一半,师生同心,以维持教学。唐文治还著《人格》一书作为国文教材。该时期孙中山莅校演讲,全校师生开始共同致力于兴建中国实业。
民国茁壮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
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中国设立该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年,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时,将交通部所属三所高校(上海、北京及唐山)统一更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凌鸿勋和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
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学校改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该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学校在该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
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该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亩。期间,学校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
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国立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该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从年起培养研究生。
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教学秩序得以恢复。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至年1月,学校共有理、工、管理3个学院,18个学系,2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
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
开辟新程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交大由10个系、1个专修科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3大类、7个系;开办工农速中和工农调干生班、开展学习苏联经验的教学改革,走按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道路。
年,由于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
年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上海交大现址成立。同年8月25日,在交大校址又成立了南洋工学院筹备委员会。
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年,由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根据交通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上海、西安两地的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的大部分科系师生、档案文献、图书典藏迁往西安,作为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一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两部分为一个学校,一个系统,统一领导。
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同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正式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年2月6日,中央决定上海交大划归国防科委直接领导,同时受教育部及上海市委领导。
年2月15日,学校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
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1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达通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上海交通大学移交给教育部领导,实行教育部与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教育部领导为主。
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同年6月10日,上海交大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等院校。同年试办研究生院。
年12月,上海交大被列为国家“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年,经国家验收合格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年7月,学校被列为国家“工程”重点建设院校。9月1日,学校举行庆祝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暨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成立大会。
年,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年7月18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成立了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年,首批入选国家“计划”。
年5月,进入教育部、农业部合作共建全国八所涉农高校行列。同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年5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年,入选国家“计划”;入选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年4月8日,在纪念上海交通大学建校周年之际,届校友江泽民同志专程为母校发来贺信。[1]
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成立儿科学院,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医学院儿科系正式升格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儿科学院。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年1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教育部公布首批拥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二十所高校名单,上海交通大学入选。6月,学校联合招商银行共建金融业首个AI实验室。[2]
年2月,学校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3]
年4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通过网络现场直播建校周年纪念大会,以特殊的“打开方式”与海内外交大人在云端相会。[4]
年6月8日上午,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重庆市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与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干部教育培训、文化传承及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18]
科学研究科研平台上海交通大学
截至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点,5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智库,4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2个上海市软科学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5]
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与技术
1.历史开创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
在一百二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中,交通大学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
2.重大研究成果项目
截至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拥有“暗物质探索研究”“捕获马约拉纳费米子”“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量子信息存储”“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面源污染入湖河道流域治理成套技术”“4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研制”“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加工”“纳米材料全新力学现象”“合成光学活性无机材料”“DNA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组图谱破译”“肾上腺肿瘤致病基因”“肾上腺和胰腺内分泌肿瘤医学基因组学”“胃癌发生机制”“生态系统镁研究”“生长素调控植物气孔发育”“水稻花器官发育”、“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寻找潜在新靶点”“治疗帕金森症天然产物”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项目。
3.论文发表
年,上海交通大学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居中国国内高校前列。年度SCI收录两类文献(Article,Review)达到篇,其中国际卓越论文篇,均位居中国高校首位;中国国内论文被引次,位居中国高校第一;国内卓越论文篇,居中国高校第三;十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篇、次,位居中国高校第二;国际会议论文篇,位居中国高校第二。1篇论文入选“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4.科研项目经费
上海交通大学
年,上海交通大学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资助项,总经费6.13亿元。其中面上项目项,资助直接经费,7万元;青年科学基金项,资助直接经费.6万元;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点项目28项,重大项目(牵头)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项(其中3项重点支持、1项集成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3项,联合基金项目9项(其中3项重点支持),应急管理项目11项,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31项(其中重点5项)。
●人文社会科学
1.获得项目
年,上海交通大学共获人文社科类项目立项资助余项(不含各级各类委托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6项,其中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6项、年度和青年项目14项、后期资助5项、艺术学专项2项、重点委托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8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规划和青年项目13项、高校思政工作专项2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专项1项。
2.研究经费
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达到万元,其中,纵向经费万元,横向经费万。重大、重点与智库项目经费0万元。
●成果获奖专利授权
-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三大科技奖二等奖2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奖项,获发明专利授权项。
学术资源?学术期刊
根据年5月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