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寻甸东川禄劝将成昆明

掌上春城讯8月14日上午,昆明市召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作为该系列新闻发布会中“有扶贫任务的县区”专场第二场,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负责人将就各自工作内容、成绩进行发布。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姚晓怡主持发布会。

姚晓怡表示,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昆明市脱贫攻坚重心已由消减贫困全面转向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阶段。今后,昆明市将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群众发展,以全面脱贫作为乡村振兴新起点,让昔日落后地区从“拖后腿”成长为昆明经济版图的有效增益,确保全市全面小康“我们一个都不少”。

东川区

率先交出深度贫困县高质量脱贫摘帽答卷

“年,东川区户名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个贫困村(社区)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建档时的52.88%下降到0%,东川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的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发布会上,中共东川区委书记胡江辉介绍,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全区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辖6镇2街道1乡,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东川是全省确定的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是集老工业基地、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贫困综合体。在实际工作中,东川区按照“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思路,牢牢把握“一房两业”、政策保障、生态脱贫、基础设施四大关键,突出在以下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采取“四全六配套”措施,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的“东川模式”。为有效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东川区一次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对象户人,是全省城镇化安置率最高、后续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等关键环节,探索实践出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12个方面48个步骤”,率先出台“1+6+13”后续发展系列政策,形成“四全六配套”的“东川模式”。同时,对非搬迁村,一次性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消除了农村危房。通过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东川全面实现了“无一人住危房”目标,数以万计的群众喜迁新居,原来低矮潮湿的危旧土坯房已成为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幢幢明亮宽敞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和特色民居。

围绕“两进两出两对接一提升”思路,实现零产业村组、零就业家庭“双清零”。在产业发展上,全力打造“一县一业”10万亩花椒产业品牌;东方希望集团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快速实施,正大集团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年底可投产;抓住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机遇,个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投产见效,个村全部达到村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上,为实现乡村善治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双绑”和政策资金扶持,个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自己获得发展,还强力带动户贫困户和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消除了零产业村组。在转移就业上,采取“”就业措施,开展“引岗、送岗、稳岗”到户到人服务,通过“劳务协作转一批、区内企业稳一批、自主创业带一批、扶贫车间安一批、乡村公岗兜一批”的“五个一批”就业路径,实现“户均转移就业1人”和“零就业家庭清零”的目标。截至8月10日,全区农村实有劳动力12.4万,已就业11.2万,转移就业率90.1%。东川区“小基地搭起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百人就业扶贫队”抓实务工增收入选全国人社行业扶贫典型案例,东川就业扶贫工作荣获第二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

落实“四全四免”“四重保障”政策,着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聚焦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的目标,认真落实“四全四免”和“四重保障”政策和措施,让贫困人口“脱贫”先“脱病”,“健康”奔“小康”。六年多来,投入健康扶贫救助资金.75万元,对因病门诊治疗的人次、因病住院治疗的人次的贫困人口开展医疗救助。投入资金余万元,加快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组建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采取“1+1+1+N”模式,进村入户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投入健康体检资金万元,累计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疾病筛查16.8万余人次、专项健康体检6.8万余人,%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东川区健康扶贫工作得到国家、省、市的肯定,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先进县区、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先进县(区)。

统筹“治山治水、富绿双增”,坚定不移走生态脱贫之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富绿双增。六年多来,共实施荒山造林24.6万亩、退耕还林20.4万亩,共兑付生态补偿资金2.93亿元,户建档立卡户人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建档立卡户总增收1.37亿元,户均增收.67元,人均增收.24元。创新组建了9个乡镇(街道)造林合作社,27个村级造林合作社,重点吸纳乡村公共服务岗位人员人。森林覆盖率从年的31%提高到年的38.74%,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坚持“智志双扶”,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持续开展“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落实好村规民约“四个必须”措施,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开展以“讲感恩、讲诚信、讲法治”和“比发展、比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新民风”建设,以“五星家庭”和“法治文明小区”创建评选为载体,通过积分制管理星级化评定,激发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导民风持续好转;东川区乌龙镇张顺东夫妇入选“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采取市级名校领办东川分校方式,与昆三中、昆明市中华小学、昆明市教工一幼签约办学,新建东川三中、五小、一小分校和东川一幼。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十人制”“动态归零督查制”和“四步工作法”,做到依法控辍、制度控辍、责任控辍、宣传控辍、质量控辍、关爱控辍,全面实现适龄儿童无一人辍学目标。年至年,共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2.56亿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人.81万元,确保不让贫困学生所在的家庭因学返贫、因学致贫。

六年多来,东川区累计整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76亿元,争取社会帮扶资金6.18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提供了最大财力保障;组建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派包村科级干部名、驻村第一书记名、驻村工作队员6批人次、先锋队员人,省市区镇四级家单位共派出挂钩帮扶干部人。上到区级领导、下至村组干部,全体参战人员“奋斗到感动自己,拼搏到无能为力”,条条战线“万人抓扶贫”,汇聚成了“没有与扶贫无关的人”的强大合力,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绝地反击和绝处逢生,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深度贫困县率先高质量脱贫摘帽的“东川答卷”。

禄劝县

“穷县办富教育”高考实现清华北大“三连捷”

中共禄劝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开德在发布会上介绍,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国土面积.9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8.99万;是昆明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33.01%;是山区农业县,山区占98.4%;是革命老区县,红军长征在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实现北上抗日的重大战略转移;是昆明城市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60.28%;境内云龙水库是昆明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五年来,禄劝脱贫攻坚先行先试,勇打头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得到生动实践。建立“三级作战体系”,以作战思维、打战方式,建立县、乡、村三级作战体系,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县级建立指挥部,组织指挥全县脱贫攻坚战,每周日晚8点召开脱贫攻坚例会,指挥调度全县脱贫攻坚工作,5年来共召开例会次。乡级建立指挥所,17个乡(镇、街道)划为17个战区,实行战区指挥长负责制,由县级领导担任战区指挥长,统一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村级建立作战室,强化村组干部职责,发挥驻村队员作用,实行县级部门包村、干部结对帮扶。同时,压实乡镇主体和部门主管双重责任;强化纪委监委执纪监督和战区督导组工作督查双重督查,推动“三级作战体系”高效运行。

实施“三个百日会战”。每年按3个天,组织脱贫攻坚工作。年,以“先行先试、精准施策”为主线,实现“路、房、水、业”等重点工作的全面突破。年,以“动态调整、全域覆盖”为主线,实行动态管理,主攻稳定增收、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短板。年,以“查缺补漏、问题清零”为主线,全力冲刺脱贫摘帽。年,以“贫困退出、脱贫固效”为主线,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年,以“全面小康、衔接振兴”为主线,打响决胜脱贫总攻战,完成现场普查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对标对表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全面补齐短板、做强弱项。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户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其中,3个自然村整村搬迁。实施生态保护工程,采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源生态补偿、聘用生态护林员等措施,保护生态,增加群众收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落实“双线十人责任制”,强化控辍保学。扶持、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贫困户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设县乡村三级标准化卫生院(室),实施大病、慢病救助、家庭医生签约。实施社保政策兜底工程,强化政策保障,兜住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底线。实施外出务工增收工程,采取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近就地就业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工程,实施村组活动场所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因村选派第一书记,培养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社会结对帮扶工程,中央定点扶贫南光集团、东西部协作上海普陀区,以及省市对口帮扶部门共49家、县内84家单位,共人到村到户开展结对帮扶。五年来,全县脱贫攻坚累计投入资金.82亿元,发放小额贷款达5亿元。

五年来,禄劝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年实现扎实过硬脱贫摘帽,到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96人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02元,最高的贫困户达.06元。与年相比,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年均增幅达32.24%,年均增收.61元。住户存款从年的51.31亿元增加到86.67亿元,增长68.91%。实施就业扶贫,年来,每年转移就业18万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70%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累计外出就业达12万人次,累计增加收入达15亿元;每年开发和管理使用乡村公共服务岗个、扶贫特岗个、应急城镇公共服务岗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靠产业、就业增收占到86%,脱贫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五年来投入52.12亿元,掀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资11.94亿元,实施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公里、农村路基改扩建公里,新建道路生命防护工程公里,比年增长了.05%,实现%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全县个自然村进村道路硬化率从个自然村32.94%,提高到个自然村89.8%,自然村公路通达率从85.5%提高到%,村内道路硬化率从27%提高到65%,全县交通路网密度从年的82.6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提高到?99.2公里/百平方公里。祖祖辈辈没有公路、几乎与世隔绝的皎平渡镇二道坪村、乌蒙乡下基鲁村在悬崖绝壁上修通了进村公路。

投入资金33.18亿元,采取宜居农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乌东德水电站移民安置、农房抗震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民族聚居村整村提升等措施,完成83村民族聚居村整村提升,实施农村住房改造户,占全县户农户的64.32%,全面消除了农村危房。“”农村农房改造模式(即实施户、组、村、乡、专家“五级识别”签字认可制度,按照修缮、加固、拆除重建、兜底拆除重建“四种方式”,打造危房识别示范点、“墙抬梁”改造示范点、钢丝网片加固危房示范点、轻钢木塑结构拆除重建示范点、“土库房”修缮加固示范点的“五样板示范”,强化资金、建材、施工力量“三统方面筹保障”)得到住建部认可,中屏镇火本村、撒营盘镇本增村危房改造,成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评价工作会、全省现场推进会的示范观摩点。投入3.39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件,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达标。10千伏动力电、村级广播电视、4G网络覆盖率达到%,5G基站建设加快推进。

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5年来教育投入达53.24亿元,占民生投入的40.48%,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动态零辍学,标准化学校、“一村一幼”“一乡一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全面消除了薄弱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资2.48亿元(其中县级融资2.21亿元)扩建职业高中,在校生由人扩大到人,引进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新建成禄劝校区,招生规模达1.2万人;职业高级中学9名毕业生免费到日本研修;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建立每年万元的教育扶贫基金,实施县域内高中阶段农村学生免费教育,累计投入教育资助资金0.亿元,资助学生24人次;新招录教师人,实施“三名工程”,引进成都七中先进教学资源,实施媒体教学新模式。荣获全市教育教学综合质量一等奖,年以来,连续3年有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打破了18年来零的历史,今年一名学生成绩进入全省前50名。“穷县办富教育”的教育扶贫工作登上央视新闻,《禄劝开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四朵金花》和职业教育工作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年,全省民族教育现场会、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现场会、职业教育现场会分别在禄劝召开。

县、乡、村三级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投入4.2亿元,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县医院医技楼建成投入使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参加基本医保,贫困群众住院医疗费报销达91.39%;特殊人群、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达%;创新建立每年万元的大病、慢性病救助基金,36种大病实现%救治,慢性病救助基金经验做法作为云南省典型案例到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交流,得到国家卫健委和省卫健委高度认可。精准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累计救助农村低保户人,发放低保金3.2亿元;临时救助13.98万人次,救助金额1.55亿元;全覆盖开展残疾人鉴定发证工作,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人.44万元,建立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4个,集中就业人次,累计促进残疾人就业人次。供养特困对象人;新建医养结合农村敬老院7所,集中兜底供养各类对象人。年社会救助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社会保障精准兜底做法被省级推送为年全国优秀扶贫案例。创新爱心公岗护理与医养结合敬老模式、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双线合一”兜底保障等工作在“三区三洲”及全省交流推广。

生产生活方式明显变化。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38亿元,比年增长了26.8%。绿色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全球第七、国内第四大的国家西电东送重点项目乌东德水电站项目,首批机组于今年6月发电。五年来,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6.66亿元,因地制宜发展撒坝猪、乌骨鸡、黑山羊、核桃、板栗、高粱、特色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郎之汤酒业、西柚汁深加工等产业有效促进一产向二、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百万亩经济林果、十万亩中药材、万亩特色水果”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九龙镇万亩三七产业项目成为全国西南片区脱贫攻坚干部教育培训会现场交流观摩点。禄果葡萄被中央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准为政府采购中心指定采购品种,黑山羊养殖产业在央视农经频道作了专题报道,金沙江河谷高粱种植及酿酒带贫机制成为省扶贫办向新华网推荐的全省88个贫困县12个产业扶贫经验典型之一。行政村%通公交车,全县新增机动车辆,增长38.52%,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从47.5%提高到51.5%,所有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2.18%。中屏镇植桂村被评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五年来,新建村史党史陈列室个、村组活动场所个,实现村组活动场所全覆盖。派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人,选派名工作队员到村任职,新增村大员人,派出包村科级领导人,结对帮扶干部人,发展党员人,培训村“两委”干部人次,从村“两委”干部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12人;创建规范化党支部7个,打造“彝山苗岭”党建示范点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82个。建立起村级年度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村“两委”年度考核制度,村规民约更加完备,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农村治理体系全面构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撒营盘镇书西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则黑乡民安乐村入选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

寻甸县

“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特色产业助力全面小康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在发布会上介绍,年寻甸县被列为全国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年列为乌蒙山区38个连片开发县之一,共有8个贫困乡、个贫困村。年认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26.93%。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实现了零错退、零漏评,贫困发生率降至0.35%,9月30日省人民政府宣布寻甸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行列,并荣获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截至年底,全县累计动态纳入建档立卡户管理户人,所有贫困乡、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年的26.93%下降为0,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今年7月18日至8月10日,寻甸县配合国家普查工作组圆满完成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登记工作,目前,县普查表、行政村普查表和建档立卡户普查表已%通过了省级审核验收。

“自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寻甸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摘掉了戴了30多年的’穷帽子’。”何健升表示,寻甸县围绕“扶持谁”,精准落实帮扶对象,围绕“谁来扶”,精准落实责任主体,围绕“怎么扶”,精准落实扶持政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五年来,寻甸县突出“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七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务工增收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健康救助脱贫一批),按照“”指标的任务要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累计投入资金.03亿元。

加强产业帮带。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模式,遴选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就地务工、技术帮带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联动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思路,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

夯实基础设施。织牢住房安全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施了个美丽乡村整村提升、23个易地扶贫搬迁、13个宜居农房集中安置项目,实现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畅通路网,全县个村(社区)道路硬化率达%,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90%、通达率达%。升级电网,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工程,行政村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覆盖率达%,全部自然村均通伏动力电且具备新增用户接入能力。连通互联网,全县个村(社区)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及所辖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改造水网,全面推进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监测水源点水质,饮水安全全面达标。健全服务网,完成个行政村村级活动场所、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推动项便民服务事项进入综合服务平台办理。

强化稳岗就业。大力开展订单、定向、按需培训,实现有意愿的、有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推动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精心组织输出,加强与北京朝阳区、上海普陀区、昆明主城区等地的双向对接,并在昆明主城区设立三个劳动力转移工作部,推动劳务输出由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年以来,全县累计转移培训建档立卡户人(次),转移就业人(次)。同时,结合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大力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生态管护、村庄保洁等工作。

抓消费增收。依托上海普陀、华理、华师大等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昆明市级有关单位,加大消费扶贫工作力度。发挥“山水寻甸”等平台,举办“小土豆、大产业”消费扶贫电商节、农畜牧产品展等活动,实现农特产品消费扶贫销售额万元、线上销售额万元。

抓实兜底保障。教育方面,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十人制”和包保责任制、动态归零督导制,全力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零辍学”,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省市验收和国家督导评估。健康方面,按照《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要求,认真落实“四重保障”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参保、医保报销、大病保险、医疗兜底和大额费用特别救助等举措,确保不出现因病致贫、返贫。低保方面,坚持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政策,常态化开展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全县城乡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脱贫摘帽后,寻甸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以“出经验、做示范,高质量、打头阵”为目标,以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为己任,以“防返贫、防新贫、稳脱贫、稳增收”为重点,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咬定政策延续不停步,做到政策不变、摘帽不摘政策。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问题,不断补齐短板,夯实脱贫基础。全力以赴稳增收。抓产业发展,大力扶持肉牛、功山羊、寻甸苗家鸡、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省级“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县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工作机制,确保贫困户依靠产业扶贫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对符合小额信贷放贷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推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抓生态扶贫,认真落实补偿政策,兑付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亩退耕还林补偿资金万元,兑现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万元。抓务工增收,全县累计转移培训建档立卡户人(次)转移就业人(次),安置名贫困人员从事乡村公共服务岗位。

全力以赴保安全。抓住房安全,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启动并完成98户新增危房改造,累计完成建新拆旧户,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抓饮水安全,投资.81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2件,全面保障农村饮水水质、水量和供水保证率。全力以赴优保障。教育扶贫方面,进一步压实“双线十人制”责任,抓好有辍学倾向学生的控辍保学工作,严格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措施,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累计补助学生人次,补助资金.5万元。健康扶贫方面,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名大病患者实行“一人一档一方案”管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履约服务率均达到%。全县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卫生室药品配备均达到80种以上。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待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住院报销率达%。社保兜底方面,推进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坚持“应兜尽兜”“应助尽助”,常态化开展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工作,全县户人城乡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

在咬定结对帮扶不松劲,做到措施不松、摘帽不摘帮扶方面。寻甸县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定点帮扶单位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县合作,成立了寻甸县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中心,聘请华东理工大学19名专家担任智库顾问。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寻甸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签订功山羊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帮扶框架协议,用好帮扶资金和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教育、医疗、产业等帮扶。截止目前,两校累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余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余万元,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余万元。东西部协作方面,用好用足东西部协作政策,上海普陀区累计投入1.05亿元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76个。

同时,双方在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项目建设、社会帮扶、消费扶贫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为巩固脱贫成效提供了强劲动力。挂包帮转走访方面,持续深入开展“深入一线、固本强基、巩固成效”专项行动,年,重新调整优化中央和省市县级家单位挂联、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驻个贫困村,7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全县户建档立卡户,在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的基础上,由帮扶责任人对所有建档立卡户开展遍访走访。

掌上春城记者:刘莹杨梦奇

责编:石敏

编审:吴晨萍

终审:李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tzuoer.com/jcjs/11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