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有它的生命线。当一所学校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难免会碰到瓶颈,如果管理者无法带领学校突围而出,就会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想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锐意创新,激发学校的成长动力。那么,校长应当如何精准定位发展目标,大胆革新管理机制,推动学校跃上新台阶?跟随“菁师研究院”(jingshiyanjiuyuan)一起来思考。
1找准目标定位,释放特色发展驱动力
当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往往存在三个“过于”的局限。一是过于宏大。比如有些普通学校,常以建设一流名校、培育世纪英才作为发展目标定位。二是过于抽象。比如上述的建设一流名校,并未具体涉及什么范围内的一流、什么样的名校。三是过于雷同。比如,崇德、尚学、立志、创新、一流、民主、文明、科学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这些“大而无当”的目标定位都不利于打造特色学校。在浙江省教育厅评选“特色普通高中”时,很多学校的领导很难讲出自己学校的发展特色,因为他们向来都没有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为克服上述弊端,精准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需要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听取广大师生、校友、教育专家与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提出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喊得响亮的目标性口号,并以此引领广大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心同德,为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而奋斗。这就需要在三个“精”上下功夫。一是精细量化。比如,学校发展规模、教学设备添置、教师办公条件、科研获奖、升学率等,尽量予以量化,给师生以具体感受。二是精育特色。主要包括德育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科研特色、体艺特色等。比如,某些学校招募美术、音乐特长生,并打造艺术课程、教学、管理、研究等融为一体的特色教育,成为彰显学校特色发展的亮点。三是精准提炼。把学校特色教育的主要内容精准提炼出来,给全校师生清晰的印象。例如,某中学的“严实教育”是指治学严谨、纪律严明、要求严格,思想诚实、教学踏实、生活朴实。在这个目标引领下,学校朝着既定的方向有了长足的发展。2坚持率先垂范,发挥校长榜样引领力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位好校长就能带领出一所好学校。因此,校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校长的垂范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学校发展的始终。概言之,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科的引领力,让师生诚服。校长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的学科示范对学校学科教学产生很大影响,校长要毋忘本行,竭尽全力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二是治学的影响力,让师生叹服。校长的学术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形象,也影响着自身的威望。因此,校长要做终身学习的模范,不断提升自己的治学实力。三是守纪的示范力,让师生佩服。校长严守法纪,不仅关系校纪校规全面有效地贯彻执行,而且彰显校长的人格魅力。校长应该自觉、严格、全面、一贯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法治校”。四是名利的谦让力,让师生折服。校长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各类荣誉评比、职称晋升、金钱分配、外出考察等方面,严防与教职工争名争利,否则会严重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自尊心。3大胆改革创新,生发利益调整冲击力
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的再调整,改革所触及的教职工切实利益,会牵动教职工的神经,产生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因此,学校的改革既要尽量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比如,当下的“县管校聘”改革,引进优胜劣汰的机制,应循序渐进,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县管校聘”的长效机制和科学严密的操作程序,切忌操之过急、激化矛盾,要千方百计让“县管校聘”成为鞭策教师专业发展和激发学校教师队伍活力的重要载体。又如,浙江新高考“七选三”的改革,需要学校建立和完善选课与评价的长效机制,激励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学校选课改革的特色,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和谐健康的持续发展。再如,“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师的责任更大、压力更大。学校要推进系统治理,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优化形式、创新载体的同时,应多方协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形成为教师减负的共识,减去不该由教师承担的杂事,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采取教师轮流课后服务、提供免费晚餐、弹性上下班等措施,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4完善校本研训,加强学习培训助推力
为彻底革除以往校本研训弊端,学校应坚持校本培训供与求统一,尽量满足教师发展的有效需求。一是在专业培训中,教师与专家真诚“面对面”。教师从专业角度提若干个问题,请有关专家逐一回答,提升专家讲座的实效。二是在师德培训中,学校领导与教职工相互“心交心”。校领导提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