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文中图表数据统计时间节点为年8月31日。
2.参照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划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本文在就业区域流向统计时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西部其他省区、港澳台和国外进行统计。
东部地区:包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
中部地区:包含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
西部地区:包含重庆市、四川省和西部其他省区(内蒙古、广西、贵州省、云南省、西藏、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和新疆);
港澳台:包含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
国外:我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
3.文中“基层项目”包含“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双特计划”“选调生”“应征入伍”“西藏专招”“新疆专招”;“升学”包含在我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升学深造。
4.由于采取“四舍五入”计算法,文中部分数据比例合计不等于%(上下0.01%)。
一
毕业生生源情况
二
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三
各学历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
四
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给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在拓宽渠道上挖掘潜力、在服务保障上创新方式、在就业指导上精准施策、在供需对接上主动靠前,全力以赴推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加强统筹,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一是全力推动。严格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多次召开工委会、主任办公会研究部署,2次致信高校党委书记推动落实;分管负责人多次召开推进会、校企见面会,带领高校走园区、访企业,多方协调,全力推动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协同联动。推动组建由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小组,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整合部门力量,集聚各方资源,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是政策拉动。紧盯就业态势“风向标”,紧跟就业政策“指挥棒”,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将国家和我市稳就业措施细化落实到位,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拓宽渠道,把具体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在开拓市场性岗位上发力。组织高校走进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与企业开展人才供需洽谈,为企业复工达产输送人才,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协调国资、经济信息等部门,落实稳岗扩岗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招聘毕业生。二是在开展招聘活动上发力。共开展线上线下招聘近3万场次,提供岗位信息.2万个。督促要求高校在开展招聘活动时,严格审核用人单位资质、工作岗位信息,严密防范不法招聘行为。三是在落实政策性岗位上发力。通过出台文件、召开会议、提高待遇等方式,强力推动高校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吸引毕业生就业;协调人力社保等部门,扩大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规模,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协调团委、组织等部门,加大基层就业项目招录力度。四是在扩大升学入伍规模上发力。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扩大硕士研究生和普通“专升本”招收规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深造机会。组织动员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三、与时俱进,把就业服务做细做实。一是做实就业指导服务。开通“就业创业导师在线咨询平台”,为毕业生提供线上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职业竞争力;推进大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网上求职、网上签约等功能,为毕业生求职签约提供便利。二是做实创业指导服务。实施“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梦想云创”线上创业指导,邀请知名创业专家进行线上直播,邀请创业导师对创业项目进行帮扶。三是做实精准帮扶援助。将我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和湖北籍毕业生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实行学校领导、二级院系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辅导员与毕业生“一对一”精准指导,一生一策,促进重点群体毕业生尽早就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强化督查,把工作要求压紧压实。一是严格落实责任。推动高校履行就业工作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高校“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招生、教学、学工等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院系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和力量,层层压实责任,多方全力推动工作。二是严格监督考核。实行工作“周报告”“月研判”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高校事业发展实绩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既强化过程管控,又注重压力传导。三是严格专项核查。会同市统计局社情民意中心,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对全市高校执行教育部“四不准”规定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真实性开展专项核查,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反馈高校,要求高校核查纠正,整改落实,务必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来源:重庆市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