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精诚惠世育英才而

年7月10日,对全体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职员工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发文,同意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这标志着该校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这是该校继年在国家教育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优秀”;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后获得的又一项金灿灿的“招牌”。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打造的高职教育“国家队”。此次学校顺利通过“国考”,标志着该校在创建国内领先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征途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步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进行列,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医药卫生人才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东亚文化之都、著名侨乡、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洛阳江畔,是一所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该校校长吕国荣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科研优校”的办学理念,秉承“精诚惠世”的校训和“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为泉州乃至全省的医疗卫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年升格后,学校立足区域发展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服务好”的高等应用性、技能型医学类人才,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与时俱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目前学校拥有1个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4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职精品专业,6个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13门省级高职精品课程;2个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明确的发展理念,无论是教育教学建设,还是人才队伍建设,亦或是科研创新、学生管理、基本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获“福建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各种荣誉87项。在教育部、财政部、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和泉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管理下,投入多万元,通过三年的示范性建设,该校预定的建设项目已完成,预定的建设目标已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不仅在办学规模上得到明显扩大,而且在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科研水平、产学结合、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内涵建设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引领示范着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为福建省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作出积极贡献,整个项目建设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紧密深入”

三年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已逐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成立了由福建省卫生部门、泉州市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组成的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理事会,推进由主管部门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为了用好、用足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据吕国荣校长介绍,学校在校内建立了企事业专家工作站,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师工作站,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能力的快速提升。目前,已在校内建立分子生物学专家工作站、药品和食品质量检测专家工作站等7个专家工作站,遴选、聘请许瑞安、许建华等20位专家到站工作。现已带动学校教师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20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专业建设,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核心课程开发共22门。同时,学校临床医学系、护理系等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院、医院、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太平洋集团、东南医药集团、泉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共建13个教师工作室,密切校院(企)的工作联系,落实学校对教学班的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

对于师资培养与引进,学校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先后建立完善了《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办学协议》等一系列校企人才共育的专业建设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凸显,教学团队水平提升,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提高15%,由75.8%提高到90.05%,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21名,培养骨干教师59名,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

此外,学校还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探索校院(企)利益共享机制、保障院(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年完成了泉州市母婴保健实训中心装修工程、泉州市现代护理实训中心3-5模拟病区改建装修、美国心脏协会AHA基地(急救中心)建设;“校中厂”GMP车间、生物发酵车间进入设备调试验收阶段;积极推进生物制药设备保养与维护中心建设,与福建省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初步达成设备总值.3万元捐赠意向;初步完成了静脉配置中心、生物制药技术软件开发工作室的建设方案和申报立项工作。另外,学校原有的SPF级动物实验室扩建改造的项目,被泉州市科技部门列为年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获得资助经费20万元。“教、产、研”合作取得零头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教师发表SCI论文6篇,主持国内自然基金项目1向;

扎实推行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因系而异”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依托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扎实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做到“因系而异”。

该校药学系负责人介绍,药学系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借鉴“1+1+1”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双主体”办学机制。该系在药学专业与东南医药进行“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遴选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与流通企业,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便是校企合作推行“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年7月,福建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由校外实训基地升格为校外教学基地,校企双方签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太平洋制药班”的“双主体”合作办学协议,实现级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班进驻企业,实施“校企深度结合,全程职业模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在教学基地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教学管理机构、建立教师工作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训基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该校护理系负责人介绍,护理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探索形成了“军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与中国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合作开设校院教学班,实现校院在临床教学、见习、顶岗实习、就业上的全方位合作,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护理系还探索并建立与台湾美和科技大学、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校合作办学,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该校临床医学系负责人介绍,临床医学专业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加强和完善“工学结合、校院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年9月起,学校每学年分别定向为三明、南平地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50~60名,充实到闽西、闽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分步实施“工学结合、校院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医院双主体、双环境育人: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的教学;第二学年进入三明、南平地区二级医院,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及部分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的教学;第三学年分别在市级、医院进行临床顶岗实习。

事实上,该校各系紧扣医药卫生行业需求,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凝练了“校(院)企深度融合、岗位需求和能力与人才培养高度对接,产学研创用齐头并进”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分段教学模式改革、构建“慕课”教学平台,建立医学史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组建伊专公司,培养护理产业急需人才,形成了“人才模式职业化、培养方向精细化”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技能和就业能力显著增强,该校学生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福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0项,麦克思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优于省内同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初次就业率达到99.12%,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9.72%。此外该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依托伊专护工管理中心、“”工程等,医院护工、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培训任务,积极开展送教上院、送培上门,医院、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一大批合格护工、乡村医生和基层卫技人员。据不完全统计,3年共开展行业培训、社会培训人次,提供技术培训,创造直接经济价值.13万元。

突出社会服务特色

打造对口交流品牌

  学校发挥福建省医药护理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单位作用,承办省级职业技能竞赛5场,推进福建省医药护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修订,提升学校行业影响力。发挥福建省医学继续教育基地作用,开展乡村医生规范培训人次,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培训人次,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优质的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专业增加至15个,开展技能鉴定人次。完成成人学历教育人,满足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大力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发展;完成省外招生人,比例达到30.46%,省外招生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医院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开展洛江马甲等基层医疗机构帮扶与技术支持项目6个,选派副主任医师前往新疆开展医疗援助4名,开展泉州市院前急救医生医疗技术培训人次。此外,该校教师还参与科学研究,与医院、药企联办研发中心与技术推广中心,医院新技术攻关、新药开发与推广中的难题,技术服务到款额.13万元。经过3年建设,学校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

对口交流成效显著,闽台合作再开新篇。3年来,学校给予对口支援的重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学院3所西部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以及省内龙岩卫校、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在干部和师资培训、学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教学仪器设备捐赠、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援服务,其中师资和干部培训人次,学生联合培养人次,西部教育服务受惠人数达近人次,有力促进东西部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医药卫生类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依托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以闽台医技护理职教交流合作学院为平台,学校继续拓展闽台交流合作,与台湾美和职业技术学院、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等学校联合开展闽台合作学生夏令营活动,开展护理技术等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师生互派交流,经过3年建设,教师赴台交流学习累计达到28人次,学生赴台培训55人次,接收台湾师生参访交流52人次。引入台湾较先进的医药卫生类教育理念与培养标准,使学校成为闽台合作交流的前沿和典范。

“面向未来,发展是永恒的生命线。”校长吕国荣教授表示,学校将以此次跻身于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托“两条腿走路”加强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借助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务实求是的作风和敢拼会赢的精神,努力将学校建成“海西一流、国内知名”的医药卫生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原载:侨乡科技报)

张金贵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遗传吗
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tzuoer.com/bxgm/3144.html